《走笔戏书应令诗》

时间: 2025-01-26 07:14:20

此日乍殷勤。

相嫌不如春。

今宵花烛泪。

非是夜迎人。

舞席秋来卷。

歌筵无数尘。

曾经新代故。

那恶故迎新。

片月窥花簟。

轻寒入锦巾。

秋来应瘦尽。

偏自着腰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走笔戏书应令诗
作者: 徐陵 〔南北朝〕

此日乍殷勤,
相嫌不如春。
今宵花烛泪,
非是夜迎人。
舞席秋来卷,
歌筵无数尘。
曾经新代故,
那恶故迎新。
片月窥花簟,
轻寒入锦巾。
秋来应瘦尽,
偏自着腰身。

白话文翻译:

这一天突然变得热情,
却不如春天那样亲切。
今晚的花烛下泪水横流,
并不是在迎接夜晚的人。
舞席在秋天卷起,
歌筵上布满了尘埃。
曾经的新事物已成为旧事物,
为何还要迎接那些恶劣的旧事物?
一轮明月悄悄窥视花簟,
轻微的寒意透入锦巾。
秋天来了,应该已经瘦尽,
偏偏自己却更加显得纤细。

注释:

  • :突然、刚刚。
  • 殷勤:热情、周到的样子。
  • 花烛:指婚宴上的烛光,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舞席:指宴席上的舞蹈。
  • 歌筵:宴席上的歌唱。
  • 片月:一轮明月。
  • :偷偷看。
  • 花簟:花纹的席子。
  • 锦巾:精美的头巾。
  • 腰身:指身材,尤其是腰部的曲线。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显著的历史典故,但涉及到的“花烛”常常与婚礼、欢庆相关,反映出人生的欢愉与哀愁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陵,字子胥,号陵光,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精致的诗风和对情感细腻的描绘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和社会风情,极具文人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常借助个人情感表达对时代的感慨。徐陵在此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走笔戏书应令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作品,徐陵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意境和个人的情感波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的开头以“乍殷勤”引入,展现了时间的急促与变幻。接下来的描绘中,既有对欢乐场合的回忆,也有对秋日凉意的感慨,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花烛泪”一句,表达了对往日欢愉的惋惜,同时也反映出心中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结尾的“偏自着腰身”则通过自我观察,展现了对形体与心灵的矛盾,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存在感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日乍殷勤:今天的热情突然间袭来,表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情感波动。
  • 相嫌不如春:虽然热情,但与春天的温暖亲切相比却显得不足。
  • 今宵花烛泪:今晚的烛光下泪水流淌,暗示着不如意的情感。
  • 非是夜迎人:不是在欢迎他人,而是在自我感伤。
  • 舞席秋来卷:秋天来了,舞席不再热闹,显得有些冷清。
  • 歌筵无数尘:歌声与欢笑在尘埃中消散,象征着欢乐的瞬间与过往。
  • 曾经新代故:曾经的新事物如今已成旧事,反映出时间的无情。
  • 那恶故迎新:为何要迎接那些不好的旧事,反映了对新旧交替的不满。
  • 片月窥花簟:明月从花簟中窥视,象征着孤独与思索。
  • 轻寒入锦巾:秋天的寒意透入锦巾,表现出季节的变化与内心的寒冷。
  • 秋来应瘦尽:秋天来临,理应消瘦,却偏偏自己显得更加纤细。
  • 偏自着腰身:自我观察,强调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烛泪”比喻了欢愉中的伤感。
  • 拟人:如“片月窥花簟”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意境,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探讨了人情冷暖及时间流逝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花烛:象征美好与欢庆,但也暗含哀愁。
  2. 片月:象征孤独与思索。
  3. 轻寒:秋天的寒意,代表着季节的变迁。
  4. 锦巾:美丽的装饰,反映了个人的精致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乍殷勤”意指: A. 突然变得热情
    B. 感到无聊
    C. 心情低落
    D. 遇见朋友

  2. “花烛泪”主要表现了: A. 欢乐的氛围
    B. 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惋惜
    C. 对新事物的期待
    D. 情侣的甜蜜

  3. 诗中提到的“轻寒”主要是指: A. 春天的温暖
    B. 夏天的酷热
    C. 秋天的凉意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徐陵的《走笔戏书应令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通过月亮的意象传达了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但徐陵更注重对季节变迁的细腻描绘,李白则更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与抒情。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