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咏舞诗
作者: 徐陵 〔南北朝〕
十五属平阳。因来入建章。
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
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
烛送空回影。衫传箧里香。
当由好留客。故作舞衣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在宫中跳舞的场景。她才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华,因而被邀请到建章宫中。主人家善于教人跳舞,城中女子们也都巧妙地妆扮自己。她低着头,坐在华丽的席子上,轻轻地举起袖子,拂过盛开的花朵。烛光闪烁,映照出她舞动的身影,衣衫散发出如同香盒中香气般的芬芳。因为她舞姿优美,客人们都愿意留下来,特意为她准备了长长的舞衣。
注释:
- 平阳: 指的是农历的一个月份,象征青春。
- 建章: 建章宫,古代宫殿名,常用于形容舞蹈场景。
- 主家: 主人家,指宴会的主人。
- 巧画妆: 形容女子妆容精致。
- 低鬟: 低头的发髻,表示羞涩或谦逊。
- 拂花黄: 拂动黄色的花朵,象征女子的柔美和舞姿。
- 空回影: 烛光下只见舞动的影子,显得空灵。
- 衫传箧里香: 衣服散发出香气,暗示她的优雅和魅力。
- 舞衣长: 特意准备的舞衣,象征对她舞姿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陵,字子云,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他以辞藻华丽、风格细腻著称,善于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作品常流露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北朝时期,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多元,宫廷文化繁盛。徐陵在此时创作此诗,旨在表现舞蹈艺术的魅力,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美和艺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奉和咏舞诗》以舞蹈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在舞蹈中展现的优雅与美丽。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舞者的青春气息和优雅姿态。开头两句点出舞者的年轻与身份,随后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华丽而又轻松的氛围。诗中细腻的感情与生动的意象交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场舞会之中。
诗中提到的“低鬟向绮席”,不仅展现了舞者的羞涩之美,也反映了古代女子的矜持与优雅。而“举袖拂花黄”则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舞者在舞动中与环境的互动,增强了诗的动感。最后几句则通过烛光与香气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显示出舞者的魅力与吸引力。
整首诗不仅是对舞蹈艺术的歌颂,更是对女性美的赞美,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女子优雅形象的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五属平阳”: 指女子年仅十五,正值平阳的季节,象征着青春的朝气。
- “因来入建章”: 受邀进入建章宫,暗示她是受宠的舞者。
- “主家能教舞”: 说明主人家擅长舞蹈,设置了良好的氛围。
- “城中巧画妆”: 描述城中女子们的妆扮精致。
- “低鬟向绮席”: 舞者低头坐在华丽的席上,表现出她的羞涩与优雅。
- “举袖拂花黄”: 舞者优雅地举袖,拂动黄色花朵,展现灵动之美。
- “烛送空回影”: 烛光照耀,她的影子在空中回荡,营造出梦幻的感觉。
- “衫传箧里香”: 衣服散发香气,暗示她的魅力。
- “当由好留客”: 说明她舞姿优美,吸引客人留驻。
- “故作舞衣长”: 特别为她准备的舞衣,意味着对她的重视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舞姿与花朵相提并论,突显了舞者的柔美与灵动。
- 对仗: 诗中多处用对仗手法,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描绘烛光与影子的互动,赋予了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舞者的优雅与舞蹈的美,表现了对艺术的热爱与对美的欣赏,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魅力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舞: 代表艺术与美的表达,象征着青春与活力。
- 烛光: 象征温暖与浪漫,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 花: 代表美丽与芬芳,常与女性形象相联系。
- 香气: 传达出优雅的气息,暗示女性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低鬟”指的是: A. 低头的发髻
B. 低矮的身材
C. 低沉的声音
D. 低落的心情 -
“举袖拂花黄”中,“拂”字的意思是: A. 撕扯
B. 轻轻擦过
C. 挥舞
D. 拍打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战争的感慨
B. 对女性舞蹈的赞美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描写女性之美。
- 李白的《将进酒》也表现了宴会中的欢愉。
诗词对比:
- 比较徐陵的这首诗与王维的《相思》,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徐陵更注重舞蹈的艺术与女性的形象,而王维则更多地关注情感的内敛与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代舞蹈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