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寒芦港》

时间: 2025-04-29 01:23:04

芦深可藏人,下有扁舟泊。

正似洞庭风,日莫孤帆落。

意思解释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寒芦港

作者: 苏辙 〔宋代〕


原文展示:

芦深可藏人,下有扁舟泊。正似洞庭风,日莫孤帆落。


白话文翻译:

在深深的芦苇丛中可以藏身,水面上停泊着一只小船。正如洞庭湖的风景,太阳下山时孤独的帆船缓缓消失。


注释:

  • : 指芦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扁舟: 小船,通常用于在浅水区行驶。
  • 洞庭风: 指的是洞庭湖的风光,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著名的湖泊。
  • 日莫: 指太阳即将落下,"莫"在此是"将要"的意思。
  • 孤帆: 孤单的帆船,形容船只在广阔水面上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展现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创作于苏辙游览寒芦港时,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独处时光的珍视。诗中描绘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以及在喧嚣中寻找内心安宁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寒芦港的宁静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前两句“芦深可藏人,下有扁舟泊”,描绘了一个隐秘而宁静的港口,深厚的芦苇丛为人提供了一个隐蔽的空间,而小船的停泊则增添了这里的生气。这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此,感受到四周的宁静与和谐。

后两句“正似洞庭风,日莫孤帆落”则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情感。洞庭湖的风光与寒芦港相似,诗人借此引入更广阔的意境,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孤独感。日落时分,孤帆在水面上缓缓消失,似乎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孤独的旅行者在时光流逝中逐渐消逝的身影。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芦深可藏人: 描绘了芦苇丛的茂密与隐秘,暗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可以安静地隐居,逃避世俗的喧嚣。
  2. 下有扁舟泊: 小船的停泊象征着生活的安宁和恬静,表明这里是一个理想的栖息之地。
  3. 正似洞庭风: 对比洞庭湖的风光,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
  4. 日莫孤帆落: 通过日落的意象,表达了孤独感和生命的短暂,增加了诗歌的哲理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寒芦港与洞庭湖相提并论,以渲染其美丽。
  • 拟人: “孤帆落”使得帆船似乎具有了情感,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对仗: 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使得诗意更加流畅。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宁静与隐蔽,代表自然的美好。
  • 扁舟: 代表简单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 孤帆: 象征孤独和人生的漂泊,寓意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扁舟”指的是什么?

    • A. 大船
    • B. 小船
    • C. 渔船
  2. 诗中提到的“洞庭风”指的是哪个地方的风景?

    • A. 西湖
    • B. 洞庭湖
    • C. 黄河
  3. 诗中“日莫孤帆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通过描写月光与孤独,表达思乡之情。
  • 《江雪》(柳宗元): 描绘冬日孤舟的情景,表现孤独的境遇。

诗词对比:

  • 《孤雁》(王维)与《寒芦港》都有孤独的主题,前者通过孤雁的飞翔描绘孤独的感受,而《寒芦港》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相似的情感,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