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北园》

时间: 2025-01-26 23:32:00

使君美且仁,遍地种桃李。

岂独放春花,行看食秋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使君美且仁,遍地种桃李。岂独放春花,行看食秋子。

白话文翻译:

这位使君既美丽又仁爱,遍地种植桃树和李树。难道仅仅是为了春天的花朵吗?要等到秋天才能品尝丰收的果实。

注释:

  • 使君:指的是地方官员或知府,通常负责治理一方。
  • 美且仁:形容这个官员既有美好的外貌,又具备仁爱之心。
  • 遍地:到处,四处都是。
  • 桃李:这里的桃李指桃树和李树,象征着美好和丰收。
  • 放春花:指的是春天开花的景象。
  • 行看食秋子:指的是秋天果实成熟,人们可以采摘和品尝。

典故解析:

  • 桃李:在中国文化中,桃李象征着美好和丰收,常用来比喻教育的成功和人才的培养。
  • 四时:春花秋实的表述,体现了季节轮回与自然规律,强调因果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滨,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与其兄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氏兄弟”。他以诗文著称,作品多以议论见长,关心民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辙在洋州园亭游览时,表达对良好治政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热爱。诗中体现了他对官员应具备的德行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开头以“使君美且仁”入手,既描绘了地方官员的外貌,又突出了其内在的仁爱精神,表达了对理想官员的赞美。接着,诗人通过“遍地种桃李”的意象,展现了这位官员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土地的精心治理。桃李的种植,不仅是春天的美景,更关乎秋天的收获,暗示治理之道应注重长远效果。在这里,苏辙强调了治理的责任,官员的行为不仅仅是当下的表现,更要关心民众的未来。整首诗以春花与秋子形成对比,体现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社会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使君美且仁:称赞官员的外貌与品德。
  2. 遍地种桃李:生动描绘出桃李树遍布的景象,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3. 岂独放春花:质疑单独种花的意义,暗示更深层次的价值。
  4. 行看食秋子:强调秋季的丰收更为重要,体现出长远的眼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春花”和“秋子”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桃李象征着福祉与收获,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官员应具备仁爱之心,治理应着眼于长远,关心百姓的未来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李:象征着美好与丰收,代表着理想的治政成果。
  • 春花:象征着短暂的美好,强调表面的繁华。
  • 秋子:象征着丰厚的果实,代表长久的成果与利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 A. 一位普通百姓
    B. 地方官员
    C. 农民
    D. 商人

  2. “岂独放春花”中的“岂”是什么意思? A. 当然
    B. 何止
    C. 只是
    D. 可能

  3. 诗中“秋子”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花
    B. 秋天的果实
    C. 秋天的风景
    D. 秋天的云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比较苏辙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但苏辙更侧重于理想官员的形象,而杜甫则多描绘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价值观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苏辙的传记与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