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1-22 10:24:58

云拥髻鬟愁。

好在张家燕子楼。

稀翠疏红春欲透,温柔。

多少闲情不自由。

歌罢锦缠头。

山下晴波左右流。

曲里吴音娇未改,障羞。

一朵芙蓉满扇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作者: 赵孟頫

云拥髻鬟愁。
好在张家燕子楼。
稀翠疏红春欲透,温柔。
多少闲情不自由。

歌罢锦缠头。
山下晴波左右流。
曲里吴音娇未改,障羞。
一朵芙蓉满扇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愁苦的女子,她的发髻被云雾般的愁思笼罩。她在张家的燕子楼中,正值春天,春意盎然,却又因种种情感而感到不自由。歌声结束后,她用锦缠头装饰自己,山下的波光在左右流淌。她的吴音依旧娇美动人,似乎在遮掩着羞涩的情感。手中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映满了扇子,仿佛在诉说秋天的思绪。


注释:

  • 髻鬟: 髻是发髻,鬟指的是发饰。这里形容女子的发型。
  • 燕子楼: 指的是张家楼阁,燕子春来时常栖息之处。
  • 稀翠疏红: 形容春天的花朵稀疏而娇嫩。
  • 锦缠头: 指用锦缎装饰头发,表示女子的打扮。
  • 吴音: 指吴地的方言,通常被认为柔美动听。
  • 芙蓉: 指荷花,象征美丽与纯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孟頫(1250-1322),元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号松雪道人,晚号云间居士。他以书法和绘画成就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诗词创作多受唐诗影响,风格清新,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南乡子》写于赵孟頫晚年,正值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常感怀于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遭遇。这首词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中细腻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乡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优雅的意象,展现了女子内心的愁苦与美丽。开篇“云拥髻鬟愁”,以云雾般的意象映衬出女子内心的忧愁,给人以一种深邃的感受。紧接着,词人提到“张家燕子楼”,不仅为场景增添了生动的背景,更引出了春天的意象,“稀翠疏红春欲透,温柔”。这句话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柔情与渴望。

“歌罢锦缠头”一句,词人通过女子的打扮,表现出她渴望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之而来的“山下晴波左右流”则暗示着她在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束缚与流逝的时光。曲中吴音未改,显示出女子娇美的声音仿佛是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延续,而“障羞”则表现出她对自身情感的掩饰与矜持。

最后的“一朵芙蓉满扇秋”,以芙蓉花象征女子的美丽与纯洁,似乎在暗示即将到来的秋天,暗含着对逝去春光的惋惜。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女子在美好与忧愁之间的复杂心理,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拥髻鬟愁: 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因愁苦而显得愁眉不展。
  2. 好在张家燕子楼: 通过地点设定,暗示出一种归属感和美好的期盼。
  3. 稀翠疏红春欲透,温柔: 春天的娇嫩花朵象征着希望与柔情。
  4. 多少闲情不自由: 表现出女子内心的压抑与对自由的渴望。
  5. 歌罢锦缠头: 歌声的结束暗示着一种情绪的告别。
  6. 山下晴波左右流: 自然景象与情感的流动交织,表现出生活的无常。
  7. 曲里吴音娇未改,障羞: 依旧的美好声音与羞涩感交织,表现出女子的矜持。
  8. 一朵芙蓉满扇秋: 芙蓉象征着美丽与纯洁,暗示着季节的变迁与情感的沉淀。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云比作愁苦,形象生动。
  • 拟人: 自然景象如波流动,赋予情感。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女子在美好与忧愁之间的挣扎,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突显了人性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愁苦与梦幻。
  • 燕子: 代表青春与希望。
  • : 生命的延续与美好的象征。
  • 芙蓉: 美丽与纯洁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孟頫的《南乡子》中,女子的愁苦是由什么引起的? A. 春天的美好
    B. 对自由的渴望
    C. 对爱情的思念
    D. 对自然的热爱

  2. “一朵芙蓉满扇秋”中,芙蓉象征的是什么? A. 美丽与纯洁
    B. 伤感与忧愁
    C. 冷漠与孤独
    D. 希望与生机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同样表现女性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 苏轼《水调歌头》: 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的流动。

诗词对比:

  • 对比《南乡子》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两首词都表现女性内心情感的细腻,但《声声慢》更加强调对过往的追忆,而《南乡子》则在愁苦中带有希望。

参考资料:

  • 《赵孟頫传》
  • 《元曲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精解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