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1 23:37:22

花褪残红绿满枝。

嫩寒犹透薄罗衣。

池塘雨细双鸳睡,杨柳风轻小燕飞。

人别后,酒醒时。

午窗残梦子规啼。

尊前心事人谁问,花底闲愁春又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褪残红绿满枝。
嫩寒犹透薄罗衣。
池塘雨细双鸳睡,
杨柳风轻小燕飞。
人别后,酒醒时。
午窗残梦子规啼。
尊前心事人谁问,
花底闲愁春又归。

白话文翻译:

花瓣已经褪去残红,绿叶满枝。
微寒的空气透过薄薄的罗衣。
池塘边细雨纷飞,双鸳鸯安静地睡着,
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小燕子在飞翔。
自从你我分别后,酒醒时分,
午后的窗边,残梦中听见杜鹃啼叫。
在酒杯前,心中的烦恼无人问津,
花下的闲愁又迎来了春天的归来。

注释:

  • :褪色,失去原来的颜色。
  • 罗衣:轻薄的衣服,通常指丝绸或绢布制成的衣物。
  • :鸳鸯,一种水鸟,象征着夫妻或情侣的和谐美满。
  • 子规:杜鹃鸟,古时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
  • 尊前:指酒杯前,表示饮酒的地方。
  • 闲愁:无所事事时的忧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子规啼”指的是杜鹃的啼叫,杜鹃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离别与思念,其啼声被视为哀伤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紫芝(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色,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及情感的表达愈发细腻,常常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进行融合。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抒情的词作,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即描绘了春日的景象,花瓣褪去,绿叶满枝,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细雨、鸳鸯、小燕等意象,进一步凸显春天的温柔与生机。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色并没有掩盖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在“人别后,酒醒时”的句子中,诗人表现出对离别的感伤,尤其是杜鹃的啼叫,更加深了这种情绪的浓厚。最后,诗人以“尊前心事人谁问,花底闲愁春又归”结束,表达了对春天回归的期待,但内心的忧愁依然无人倾诉,令人心疼。整首词通过对景与情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花褪残红绿满枝”:春天的花朵已经凋零,只剩下绿叶点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嫩寒犹透薄罗衣”:微寒的空气透过轻薄的衣物,传达出春寒料峭的感觉。
    • “池塘雨细双鸳睡”:细雨轻洒,鸳鸯在池塘中安静地栖息,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
    • “杨柳风轻小燕飞”:杨柳依依,微风拂动,小燕子翩翩飞舞,增添了春天的生机。
    • “人别后,酒醒时”:离别之后,酒醒时刻,表现出孤独的感受。
    • “午窗残梦子规啼”:午后的窗边,梦中听见杜鹃啼叫,增添了思念的愁绪。
    • “尊前心事人谁问”:酒桌前,心中烦恼无人问询,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 “花底闲愁春又归”:在花下闲坐,愁绪与春天的归来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内心的情感,如“池塘雨细”比喻心中的细腻情感。
    • 拟人:如“小燕飞”,赋予燕子以生动的形象,增加了画面的活力。
    • 对仗:如“人别后,酒醒时”对照了离别与酒醒的情景,增强了情感的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春天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然而花的凋零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鸳鸯:象征着夫妻或情侣的和谐美满,暗含离别的愁苦。
  • 杜鹃: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增强了诗中的哀愁气氛。
  • 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但在诗中也混合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子规”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雀鸟

  2. “尊前心事人谁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忧愁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离别的思念
    C. 酒的畅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周紫芝《鹧鸪天》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词都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但周紫芝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色表现情感,而李清照则是在细腻的内心独白中展现情感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