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其一 九日用玉局翁韵作呈坐上诸公》

时间: 2025-01-11 19:48:39

晴日乱云收。

人在蘋香柳恽洲。

溪上清风楼上醉,飕飕。

共折黄花插满头。

佳客献还酬。

不负山城九日秋。

苕碧下青供酩酊,休休。

楚客当年浪自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其一 九日用玉局翁韵作呈坐上诸公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晴日乱云收。
人在蘋香柳恽洲。
溪上清风楼上醉,飕飕。
共折黄花插满头。

佳客献还酬。
不负山城九日秋。
苕碧下青供酩酊,休休。
楚客当年浪自愁。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日子里,乌云渐渐散去。
人们在香气扑鼻的蘋香柳旁游玩。
在溪边,清风送来醉人的气息,轻轻飘荡。
大家一起折下黄花,插满了头发。

宾客们互相敬酒,欢聚一堂。
不辜负这美好的九月秋天。
在碧绿的水面下,青色的酒水让人陶醉,沉沉欲醉。
那楚地的客人,曾经在这里惆怅而自怜。

注释:

  • 蘋香:指一种水生植物,生长在水边,形态优美,香气怡人。
  • 柳恽洲:柳树成荫的洲渚,表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飕飕: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带有轻快的感觉。
  • 黄花:指菊花,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习俗有插菊花以祈求长寿。
  • 山城:指山中的城市,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处的地方。
  • 苕碧:指清澈的水面,象征着美好的环境。
  • 楚客:指楚地的客人,暗含对过往的思念与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胜仲,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作品多以山水自然、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有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作者与友人一同游玩,借饮酒赏花表达对秋天的感慨与对过往的追忆。九日是一个传统节日,寓意着长寿与团圆,适合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

《南乡子 其一 九日用玉局翁韵作呈坐上诸公》是葛胜仲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所作,展示了他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首先描绘了晴日的美丽景象,乌云散去,阳光明媚,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描写人们在香气四溢的水边游玩,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间的快乐。尤其是“共折黄花插满头”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节日的欢庆与人们的欢乐,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往事的追忆,尤其是“楚客当年浪自愁”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友人相聚的欢乐与对往昔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整首诗通过对景、对人、对情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重阳节场景,既有欢愉也有思索,形成了一种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晴日乱云收:描绘了天晴、云散的美好天气。
    • 人在蘋香柳恽洲:人们在芳香的水边游玩,展现出自然的宜人。
    • 溪上清风楼上醉,飕飕:清风吹来,令人陶醉,体现了饮酒的愉快。
    • 共折黄花插满头:朋友们一起折菊花,象征着团圆和庆祝。
    • 佳客献还酬:宾客之间互相敬酒,展现了友情的温暖。
    • 不负山城九日秋: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感慨时光的珍贵。
    • 苕碧下青供酩酊,休休:青水映衬着醉人的美酒,营造出一种陶醉的氛围。
    • 楚客当年浪自愁:追忆往事,表达了对过往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美景比作人间的欢乐。
    • 拟人:清风被赋予了“醉”的状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对友谊的珍重以及对过往的追忆,体现了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呈现出一种人生的苦乐交织。

意象分析:

  • 晴日、乱云:象征着美好的开始与希望。
  • 蘋香柳、溪水: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 黄花:象征着重阳节的传统与长寿的祝愿。
  • 佳客:寓意着友情与团圆。
  • 楚客:代表对往昔情感的思索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节日是什么?
    A. 春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端午节

  2. “共折黄花插满头”中的“黄花”指的是什么?
    A. 菊花
    B. 玫瑰
    C. 向日葵
    D. 兰花

  3. “楚客当年浪自愁”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厌倦
    C. 惆怅
    D. 无所谓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以重阳节为背景,但更聚焦于思念与离愁,与葛胜仲的欢愉形成鲜明对比。
  2. 《登高》:杜甫在重阳节时感叹人生的无常,与葛胜仲的欢快形成对比,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