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白话文翻译:
很久没有人来敲我的门,只有鸟儿啄食,问我为什么。田地里有人来了,昨夜下了足足一尺的雨。
注释:
- 叩门声:敲门的声音,表示访客的到来。
- 剥啄:指鸟类啄食,形容孤寂的环境中只有鸟声。
- 盈尺:指雨水的深度,表示雨量很大。
- 田中有人至:田地里有人来,意味着农民在忙于农活。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叩门”和“剥啄”作为意象,常常用来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和生活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身边的事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可能是在隐居的状态下,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却孤寂的场景,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开头的“久无叩门声”直接传达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暗示诗人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接着“剥啄问何故”中,鸟儿的啄食声与诗人的孤寂形成对比,鸟鸣引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最后两句中提到“田中有人至”,在雨后田地中有人忙碌的场景,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但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忙碌。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感悟,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无叩门声”:久违的敲门声,暗示人际关系的疏远。
- “剥啄问何故”:鸟儿的啄食声似乎在问诗人,反映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田中有人至”:田地里有人来,展现了生活的忙碌与不易。
- “昨夜盈尺雨”:大雨过后,暗喻着自然的滋润与生命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孤独的环境与田中忙碌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鸟儿的啄食行为拟人化,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孤独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叩门:代表人际交往的期待与希望。
- 鸟鸣:象征孤独与对外界的呼唤。
- 田地:象征劳动与生活的真实。
- 雨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久无叩门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盈尺雨”中的“盈尺”指的是:
- A. 一尺的深度
- B. 雨量很小
- C. 雨量很大
-
诗中鸟儿的啄食象征着什么?
- A. 丰收
- B. 孤独
- C. 快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苏辙的这首诗更着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王维则以自然景色表达出一种恬静的心境。两者都涉及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辙《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