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含露迎风惜不尝,故将赤日损容光。
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美丽的事物(荔枝)的惜别之情。含着露水的荔枝迎着风,却没有机会品尝,因此只得在烈日的照射下,失去了光彩。虽然红色的果实已经消逝,白色的果实也显得瘦弱,但那香气依然存在,令人想念当年的美好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含露:指荔枝上沾着露水,象征新鲜和美好。
- 迎风:指荔枝在微风中摇曳,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
- 赤日:指烈日,象征强烈的阳光。
- 损容光:损害了果子的美丽和光彩。
- 红消白瘦:指果实的颜色变淡,失去生气。
- 想见当年:追忆往昔美好的时光。
典故解析:
- “十八娘”可能指的是年轻美丽的女子,象征着青春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在文学创作上,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其诗词风格多样,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乾荔支”可能是苏辙在某个夏季的时节中写下的,表达了对荔枝这种果实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折射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乾荔支》通过描绘荔枝的生长和衰败,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中“含露迎风惜不尝”,生动地描绘了荔枝在清晨露水和微风中的状态,表现出一种生机与美感。然而,随之而来的“故将赤日损容光”,则突显了阳光的暴烈,使得荔枝失去了原有的光华,仿佛暗示着青春的易逝和美好的消逝。接下来的“红消白瘦香犹在”,虽然果实的颜色和形态已经改变,但那独特的香气依然留存,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便美好事物已然逝去,但那份回忆和感受依然存在。最后一句“想见当年十八娘”,更是点明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充满了对青春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失去的惋惜,展现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含露迎风惜不尝:描绘荔枝的状态,形象生动,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故将赤日损容光:阳光的强烈使果实失去光彩,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红消白瘦香犹在:虽然外表已变,但香气依旧,表现出对美好记忆的保存。
- 想见当年十八娘: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情感深厚,令人动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荔枝比作青春的象征,表现了生与死、美与丑的对比。
- 拟人:赋予荔枝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反映了人生无常的主题,启发读者珍惜眼前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枝:象征着美好和青春。
- 露水:代表新鲜和生命力。
- 烈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香气:是对过往美好的追忆和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含露迎风”的意思是: A. 荔枝在阳光下
B. 荔枝在清晨的露水中
C. 荔枝已经枯萎 -
“红消白瘦香犹在”中“红消”的意思是: A. 荔枝变得更红
B. 荔枝的颜色褪去
C. 荔枝发臭 -
诗中提到的“十八娘”象征的是: A. 美丽的女孩
B. 老年人
C. 只是一种果实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表达了类似的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辙的《乾荔支》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后者则表现出豪放的气质,虽然主题不同,但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集》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