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葺居五首》

时间: 2025-01-26 23:50:47

竹林失蕃养,春笋日琐细。

草蔓半萦缠,樗栎互亏蔽。

已令具刀镰,稍俟秋霜厉。

欲成林下饮,更种园东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葺居五首
作者: 苏辙

竹林失蕃养,春笋日琐细。
草蔓半萦缠,樗栎互亏蔽。
已令具刀镰,稍俟秋霜厉。
欲成林下饮,更种园东地。

白话文翻译:

竹林失去繁茂的生机,春笋每天都长得细小而琐碎。
草蔓已经半缠绕着,樗树和栎树互相遮蔽。
已经准备好刀和镰,稍等秋天的霜降。
想要在林下饮酒,再去种植园东的土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蕃养:繁茂生长。
  • 琐细:细小而零碎。
  • 草蔓:草的藤蔓。
  • 樗栎:樗树和栎树,均为树木,常见于林中。
  • 刀镰:用于割草、收割的工具。
  • :指锋利,这里指准备好工具。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具体典故,但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然生长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其诗作以清新自然、富有情趣著称,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成于苏辙在乡间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安于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葺居五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竹林和春笋的描写,表达了自然界生长的细腻与脆弱,映射出一种失落的情感。竹林的衰败和春笋的琐细,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接着,草蔓的缠绕与樗栎的遮蔽,构成了生机与死亡、繁茂与枯竭的对比,反映了自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而“已令具刀镰,稍俟秋霜厉”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秋天即将到来的期待,暗示着一种对收获的渴望与准备。最后一句“欲成林下饮,更种园东地”,更是展示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希望在宁静自然中找到乐趣的愿望。这首诗整体上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诗人追求宁静、隐逸生活的情感基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林失蕃养:竹林失去了生机,暗示环境的变化。
  2. 春笋日琐细:春天的竹笋生长得细小且琐碎,体现生命的脆弱。
  3. 草蔓半萦缠:草藤缠绕着,表现了自然的繁茂与交织。
  4. 樗栎互亏蔽:樗树与栎树互相遮蔽,形成一种阴暗的氛围。
  5. 已令具刀镰:已经准备好工具,表明对丰收的期待。
  6. 稍俟秋霜厉:等待秋霜来临,暗示准备的时机。
  7. 欲成林下饮:想要在林下饮酒,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8. 更种园东地:还想在东边的土地上再种植,体现出对未来的规划。

修辞手法

  • 对比:竹林的失落与春笋的细小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自然的变化。
  • 拟人:草蔓的缠绕似乎在"拥抱"周围的环境,生动形象。
  • 象征:竹林、春笋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向往,表现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体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林: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春笋:代表新的生命与希望。
  • 草蔓:代表自然的繁茂与繁杂。
  • 樗栎:象征着遮蔽与复杂的自然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樗栎”是什么呢?

    • A. 一种树木
    • B. 一种花
    • C. 一种动物
  2. 诗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

    • A. 不屑一顾
    • B. 热爱与欣赏
    • C. 恐惧
  3. “已令具刀镰”中的“刀镰”指的是什么?

    • A. 砍树的工具
    • B. 割草、收割的工具
    • C. 刀具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隐居生活的诗作,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苏辙的《葺居五首》,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景色的变幻,后者则更注重生机与收获的关系。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兄弟间对自然的共同热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辙诗文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