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台》

时间: 2025-01-27 04:17:46

江上孤峰石为骨,望夫不来空独立。

去时江水拍山流,去后江移水成碛。

江移岸改安可知,独与高山化为石。

山高身在心不移,慰尔行人远行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上孤峰石为骨,望夫不来空独立。
去时江水拍山流,去后江移水成碛。
江移岸改安可知,独与高山化为石。
山高身在心不移,慰尔行人远行役。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孤立的山峰如同石头的骨骼,我在这里独自守望,期待着我的丈夫归来,却只是空自伫立。离去时江水拍打着山石流淌,离开后江水迁移,变成了沙砾。江水迁移,岸边变化,何时才能知晓呢?我独自与高山化为石头。即使山高,我的身体在这里,但心意却不会改变,唯有安慰你这远行的人。

注释:

  • 江上孤峰:指江边的一座孤立山峰。
  • 石为骨:将山峰比作骨骼,形象而生动。
  • 望夫:指等待丈夫归来,表达思念与孤独。
  • 拍山流:水流拍打山石,描绘江水的动态。
  • 江移岸改:江水迁移,岸边的变化,隐喻时间流逝和环境的变迁。
  • 高山化为石:山高而坚固,与个人的坚定心志相呼应。
  • 慰尔行人:安慰远行者,表达一种期望与祝福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苏辙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社会、人情和自然,作品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望夫台》创作于苏辙的一段个人经历中,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及对人生变化的思考。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情感常常被放大,诗中所表现的孤独与期盼十分常见。

诗歌鉴赏:

《望夫台》是一首流露出深切思念的诗,作者通过描绘孤立的山峰和流动的江水,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思念与无奈。诗开头以“江上孤峰石为骨”引入,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象,体现了山的高耸与坚固,暗示着作者的坚定与孤独。接着,“望夫不来空独立”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情感状态,表现出对爱人的渴望和失落。江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也反映出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心境产生影响。

诗中“山高身在心不移”一句,表达了即使身处孤独的境地,内心的坚定情感并不会改变。此句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全诗在意象上运用山水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事的感慨,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上孤峰石为骨:描绘江边孤立的高峰,象征坚固与孤独。
  2. 望夫不来空独立:表现对丈夫的思念,情感深沉,却又无奈。
  3. 去时江水拍山流:描写离去时的情景,流动的江水与人的心情形成呼应。
  4. 去后江移水成碛:江水变迁,暗示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无常。
  5. 江移岸改安可知:对变化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6. 独与高山化为石:即使孤独,心志坚定,象征坚韧不拔。
  7. 山高身在心不移:坚定的内心描绘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8. 慰尔行人远行役:对远行者的祝福和安慰,体现对人情的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骨骼,形象生动。
  • 对仗:如“去时江水拍山流”与“去后江移水成碛”,形成结构上的平衡。
  • 拟人:江水似乎有了情感,与人的心境形成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思念与无奈,同时展现了在流逝的时间和变迁的环境中,个体内心坚定的情感与不屈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孤峰:象征孤独与坚韧。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高山:象征坚定与不变的情感。
  • 行人:代表远行者,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望夫台》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苏轼
    C. 苏辙
    D. 杜甫

  2. 诗中“江移岸改安可知”的意思是什么? A. 江水一直流动
    B. 岸边的变化不可知
    C. 江水不再拍打山石
    D. 所有变化都有结果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失落与思念
    C. 愤怒
    D. 无聊

答案:

  1. C. 苏辙
  2. B. 岸边的变化不可知
  3. B. 失落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长恨歌》与《望夫台》: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但《长恨歌》更注重叙述爱情故事,而《望夫台》则侧重于个体孤独的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