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有美堂夜归》
时间: 2025-02-04 15:35: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阑钟虞欲移轩,香雾犹残金博山。
明月飞来松岭外,游人散落马蹄间。
城严画鼓初传角,路暗山花自落鬟。
清境暂时都不见,夜深人尽始来还。
白话文翻译:
在酒阑旁,钟声响起,似乎要把我的思绪带走,
香雾仍然萦绕在金博山上。
明月从松岭外飞来,游人正散落在马蹄间。
城中鼓声刚刚开始传来号角,
路上昏暗,山花自顾自地落下。
清幽的境界暂时都看不见,
夜深人尽,只有我慢慢归来。
注释:
- 饮阑:饮酒的栏杆,指酒席。
- 钟虞:钟声和虞(古代的一种乐器)声,此处形容环境中的音乐声。
- 香雾:指香气的雾气,形容环境的氛围。
- 金博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名,象征美丽的景色。
- 游人散落:形容游人散布在四周,马蹄声声的情景。
- 城严:指城市的安静和肃穆,画鼓声初起,似乎预示着夜晚活动的开始。
- 山花自落鬟:山花自然飘落,形容恬淡的景象。
- 清境:指清幽的境界。
- 夜深人尽:夜深的时候,大家都已返回,只有诗人独自归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继承了父亲的风范,风格清新,情感真挚,擅长诗文,尤其以词和诗闻名。
创作背景:
《次韵子瞻有美堂夜归》是苏辙在一次夜归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以及归来的孤独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夜归时分的美丽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开头两句以“饮阑钟虞欲移轩”引入,描绘了诗人在酒席上听钟声的情景,钟声传达出一种急迫的情绪,仿佛在催促着他离开。接着,诗人以“香雾犹残金博山”展现了夜晚的美丽景色,金博山的香雾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
“明月飞来松岭外,游人散落马蹄间”则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动感的场景,月光洒在松岭外,游人们散落在马蹄间,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对比前面的静谧氛围,后两句“城严画鼓初传角,路暗山花自落鬟”则描绘了城市的喧嚣和路途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清境暂时都不见,夜深人尽始来还”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清幽的境界在夜深人静时已然消失,诗人独自归来,既有对美好景色的留恋,也有对孤独的感叹,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情感的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饮阑钟虞欲移轩:在酒席旁,钟声响起,似乎要引导我离去,表现出一种对离别的感慨。
- 香雾犹残金博山:香气的雾气依然残留在美丽的山上,传达出一种美好景色的留恋。
- 明月飞来松岭外:明亮的月光从松岭外洒落,营造出宁静的夜景。
- 游人散落马蹄间:游人们散布在马蹄声中,描绘出场景的活力与变化。
- 城严画鼓初传角:城市的安静中传来鼓声,暗示着夜晚活动的开始。
- 路暗山花自落鬟:在昏暗的路上,山花自然飘落,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清境暂时都不见:清幽的境界暂时消失,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夜深人尽始来还:夜深人静,只有我独自归来,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钟声比作催促,暗示时间的流逝。
- 拟人:山花自落,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孤独感的反思,展现了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饮阑:饮酒的场景,象征欢愉与离别。
- 金博山:象征美丽与宁静。
- 明月:象征希望与思念。
- 游人:象征生活的繁忙与变化。
- 清境:象征理想与宁静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饮阑”指的是什么?
- A. 酒席旁
- B. 高山
- C. 明月
- D. 夜色
-
“游人散落马蹄间”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城市的喧嚣
- B. 自然的宁静
- C. 游人聚集
- D. 夜深人静
-
诗中提到的“城严画鼓”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夜晚的孤独
- B. 城市的喧闹
- C. 生活的忙碌
-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李白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苏辙则更强调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内心的孤独。两首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苏辙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