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 归舟咏蝉》

时间: 2025-04-28 08:49:54

寒蝉乍咽,桥外停兰楫。

一带江村残雨歇。

听到五更欲断,淡月萧疏又秋色。

这时节,梦儿乍成得。

橹声苦、响偏急。

记乌衣巷柳曾相识。

捲起孤蓬,迢迢往事,一树无情自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淡黄柳 归舟咏蝉
作者: 沈湘云 〔清代〕

寒蝉乍咽,桥外停兰楫。
一带江村残雨歇。
听到五更欲断,淡月萧疏又秋色。
这时节,梦儿乍成得。
橹声苦响偏急。
记乌衣巷柳曾相识。
捲起孤蓬,迢迢往事,一树无情自碧。


白话文翻译

寒蝉突然发出微弱的鸣叫,桥外的船只静静停靠。
江边村落的细雨刚刚停歇。
听到五更时分,蝉声似乎将要断绝,淡淡的月光稀疏而清冷,秋天的色彩渐渐显现。
在这个时节,梦境似乎又重新开始。
船桨的声响急促而沉重。
我记得乌衣巷的柳树曾与我相识。
卷起孤独的蓬草,遥远的往事如同一树无情的碧绿。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蝉:秋冬季节的蝉,象征寂寞和凄凉。
  • 兰楫:兰花装饰的船桨,古代文人常用兰花象征高洁。
  • 五更:指夜深时分。
  • 淡月:微弱的月光。
  • 孤蓬:象征孤独漂泊的身影。
  • 乌衣巷: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乌衣巷,隐含着对往昔的追忆。

典故解析

  • 乌衣巷:此地是王谢之族的居住地,代表了繁华与衰落,常用以表达怀旧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湘云,清代女词人,生于江苏,因其才情和创作风格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她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情感细腻,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淡黄柳 归舟咏蝉》写于一个秋天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在孤舟中对往昔的怀念与对自然的沉思,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


诗歌鉴赏

《淡黄柳 归舟咏蝉》是一首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诗作,沈湘云通过寒蝉的低鸣、江村的细雨以及淡淡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秋天氛围。诗的开头便以“寒蝉乍咽”引入,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印象。接着,描绘了桥外停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中反复出现的季节意象,如“淡月萧疏又秋色”,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含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尤其是“梦儿乍成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渴望,带有淡淡的忧伤。最后,诗人提到乌衣巷的柳树,象征着对旧友与旧时光的怀念,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通过音响、色彩、意象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表现了她对自然、对生活的无尽眷恋与追忆,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蝉乍咽:描绘秋天蝉鸣微弱,暗示孤独与凄凉。
  2. 桥外停兰楫:细腻描绘停靠的船,增强静谧感。
  3. 一带江村残雨歇:雨后的宁静,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4. 听到五更欲断:深夜的寂静,蝉声仿佛将要消失。
  5. 淡月萧疏又秋色:秋天的月光与色彩,营造出忧愁的氛围。
  6. 这时节,梦儿乍成得:梦境与现实交织,暗示对往昔的回忆。
  7. 橹声苦响偏急:船桨声急促,反映出诗人心中的焦急。
  8. 记乌衣巷柳曾相识:回忆旧地旧人,增添情感深度。
  9. 捲起孤蓬,迢迢往事,一树无情自碧:表达对往昔的思念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淡月萧疏”形容月光的清冷。
  • 拟人:如“梦儿乍成得”赋予梦境以生命。
  • 对仗:整体结构严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往昔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蝉:象征孤独与寂寞。
  • 淡月:象征无情与清冷。
  • 江村:象征故乡与往昔。
  • 乌衣巷:象征对旧友与过往的怀念。
  • 孤蓬:象征漂泊与无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蝉乍咽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乌衣巷”在诗中代表什么?
    A. 生活的繁华
    B. 对旧友的怀念
    C. 自然的美好
    D. 对未来的期待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与希望
    B. 忧伤与怀旧
    C. 愤怒与不满
    D. 平静与安详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意境,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沈湘云的诗则更注重个体情感的流露,细腻而富有画面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