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时间: 2025-04-28 04:1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帘休卷,又斜风细雨,清明天气。潘鬓沈腰憔悴甚,懒向石阑重倚。花落花开,月圆月缺,总是愁中味。相思何处,美人遥隔秋水。休说旧约寻芳,寒侵纸帐,醉昏昏思睡。底事流莺啼不住,又把离魂惊起。柳叶含颦,桃花含笑,顿惹伤春意。尺书谁寄,别情千缕难寄。
白话文翻译:
重重的帘子不再卷起,细雨斜斜地飘洒,正是清明的天气。我的发鬓沉重,腰身憔悴,懒得再倚靠在石栏上。花儿一会儿开,一会儿落,月亮一会儿圆,一会儿缺,这些都是愁苦的滋味。思念的情感无处寄托,美人远隔秋水,让人心伤。别再说旧日约定寻芳,寒意侵袭着纸帐,让我醉得迷迷糊糊想要入睡。为何流莺不停地啼叫,让我的离魂再次惊起。柳叶含着愁眉,桃花带着微笑,顿时勾起我伤春的情绪。尺书又由谁来寄出,离别的情感千缕万缕难以寄托。
注释:
- 重帘:指窗帘厚重,遮挡外面的视线。
- 潘鬓:指黑色的头发,潘是黑色的意思。
- 沈腰:腰身沉重,形容疲惫。
- 石阑:指石制的栏杆。
- 愁中味:愁苦的滋味。
- 旧约寻芳:旧日的约定去寻找春花。
- 流莺:指黄莺,象征春天的声音。
- 尺书:小小的信件,尺是长度单位,这里引申为短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炳照,清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百字令》创作于清代,正值清明时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困境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百字令》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描写细雨和春花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首句“重帘休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细雨轻轻飘洒,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花落花开、月圆月缺的描写,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幻,愁苦的滋味在其中交织。
“相思何处,美人遥隔秋水”一句,情感愈加浓烈,诗人将思念之情与现实的距离结合,表现出深切的孤独与无奈。随后的“流莺啼不住,又把离魂惊起”则用流莺的啼鸣,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仿佛每一次的鸣叫都在提醒着他那份无法寄托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的哀伤,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生命中的无奈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帘休卷:重重的帘子不再卷起,象征封闭和孤独。
- 又斜风细雨,清明天气:描绘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渲染出细腻的气氛。
- 潘鬓沈腰憔悴甚: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疲惫感。
- 懒向石阑重倚:不愿再倚靠在石栏上,体现了深深的无奈。
- 花落花开,月圆月缺:自然的循环与人生的变幻相呼应。
- 总是愁中味:一切都充满愁苦的滋味。
- 相思何处,美人遥隔秋水:思念之情无处寄托,美人远隔,增加了悲伤感。
- 休说旧约寻芳:不再提起旧日的约定,表达了对过去的遗憾。
- 寒侵纸帐,醉昏昏思睡:寒意侵袭,令人醉得迷糊,反映心理状态。
- 底事流莺啼不住:流莺的啼鸣不绝,让人更加心痛。
- 又把离魂惊起:流莺的声音唤醒了离魂,象征思念的痛苦。
- 柳叶含颦,桃花含笑:柳叶的愁眉与桃花的微笑形成对比,展现春天的复杂情感。
- 顿惹伤春意:瞬间引起了伤春的情绪。
- 尺书谁寄,别情千缕难寄:小信件寄不出千缕的离情,表达出思念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落花开,月圆月缺”,将自然现象比作人生的无常。
- 拟人:如“流莺啼不住”,赋予流莺情感,使其成为思念的象征。
- 对仗:如“柳叶含颦,桃花含笑”,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无奈。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帘:象征隔绝与孤独。
- 细雨:象征思念与愁苦。
- 流莺:象征春天的声音,传达思念的情感。
- 柳叶:含愁的意象,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与愁苦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的开头描绘了什么样的天气?
- A. 晴天
- B. 雨天
- C. 雪天
- D. 风天
-
诗中提到的“美人遥隔秋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D. 无聊
-
诗的最后一句“别情千缕难寄”中的“千缕”意指什么?
- A. 许多
- B. 少量
- C. 一根
- D. 没有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更多表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 《如梦令》:情感细腻,表达的也是离别与思念,但风格和意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