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行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2 23:56:48

昨夜雷轰今日雪,安德门前西山裂。

河南檄报人贪子,更闻飞蝗满江浙。

千古高人鲁两生,汉文谦让流英名。

精卫年年负木石,海中波浪何时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夜雷轰今日雪,安德门前西山裂。
河南檄报人贪子,更闻飞蝗满江浙。
千古高人鲁两生,汉文谦让流英名。
精卫年年负木石,海中波浪何时平。

白话文翻译:

昨夜雷声轰鸣,今天却下起了雪,安德门前的西山似乎被撕裂。
河南的檄文报告说那贪婪的人们,听说飞蝗已经遍布江浙。
千古的高人有鲁迅和两位圣人,汉文的谦让使他流芳百世。
精卫每年都在负着木石,海中的波浪究竟何时才能平息呢?

注释:

  • 雷轰:指雷声轰鸣,形容天气骤变。
  • 安德门:指明代南京的一个地名,具有象征意义。
  • 河南檄报:河南的檄文,檄文是古代的一种公文,通常用于传达紧急消息。
  • 飞蝗:指蝗虫,常用来形容灾荒。
  • 鲁两生:指鲁迅和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象征智慧与名声。
  • 精卫:传说中一种鸟,象征着执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梦圭,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及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雷雪行二首 其一》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诗中通过雷雪交加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雷雪行二首 其一》是顾梦圭对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开篇的雷轰与雪落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自然的不可预测和人类的渺小。接着,诗人提到河南的檄文,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定,尤其是人们对于蝗灾的恐慌。通过鲁两生的提及,诗人对历史名人的崇敬与追思,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渴望与追求。而“精卫年年负木石”的意象,再次强调了坚持与奋斗的精神,尽管前路艰难,终究希望能够平息波涛,带来宁静与和谐。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世间苦难的同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雷轰今日雪:描写天气变化迅速,暗示社会动荡。
  • 安德门前西山裂:用地理标志物增强诗的现实感,表现动荡与破坏。
  • 河南檄报人贪子:对人们贪婪本性的批判,反映社会道德沦丧。
  • 更闻飞蝗满江浙:蝗虫的出现象征着灾难,突出人们的无奈与绝望。
  • 千古高人鲁两生:赞颂历史人物,表现对理想的向往。
  • 汉文谦让流英名:通过汉文的谦让,传达出谦逊与品德的重要性。
  • 精卫年年负木石: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 海中波浪何时平:发出对未来的疑问,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性联系,展现深意。
  • 拟人:精卫负木石,赋予其人类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齐的结构给人以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现象展现社会动荡,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和人性深刻的思考,传递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人类精神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雪:象征变幻无常的自然,反映社会动荡。
  • 飞蝗:代表灾难与无奈,体现民生疾苦。
  • 精卫:象征坚持与奋斗,表现不屈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河南檄报”主要反映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A. 社会道德
    B. 自然灾害
    C. 经济发展

  2. 诗中“精卫年年负木石”主要象征什么? A. 内心的痛苦
    B. 坚忍不拔的精神
    C. 对历史的追思

  3. 诗中提到的“鲁两生”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孔子
    B. 鲁迅
    C. 屈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雷雪行二首 其一》均表现出对人世间苦难的深刻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悲伤,而《雷雪行二首 其一》则更关注社会的动荡与自然的变化。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