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际月表》

时间: 2025-01-25 18:16:18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

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秦楚之际月表

作者: 司马迁 〔两汉〕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白话文翻译:

太史公(司马迁)读到秦楚之间的历史,感慨初期的艰难,这一切始于陈涉的暴虐,最终灭秦,经过项氏的拨乱反正,平定了海内,最终汉家登上了帝位。在短短五年间,号令三次变更,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这样迅速地获得统治权!回想虞夏之兴盛,积德行善数十年,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进行治理,经过天命的考验,才得以在位。汤王和武王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修身齐家,行仁义十余代,不期而遇孟津的八百诸侯,仍然觉得不够,后来才有了弑君的情况。秦国的崛起,经过襄公的努力,文治武功,经过孝公的统治后,才慢慢蚕食六国,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始皇才得以统一诸侯。以这样的德行和力量,统一天下实在是太难了!秦国称帝后,战争不停,因有诸侯的存在,导致无寸土的封赏,破坏了名城,削弱了武器,铲除豪杰,才维持了万世之安。然而,王权的兴起,往往是源于平民的聚集,合力讨伐,这比三代的统治还要出色。秦国的禁令,恰好可以让贤人驱除困难,那么天下强盛又何必拘泥于土地呢?这难道不是所谓的圣人之道吗?难道真是上天的安排吗?难道真是上天的安排吗?若没有圣人,谁能承受这样的命运而成为帝王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初作难:最初开始的困难。
  • 虐戾:残暴。
  • 拨乱诛暴:纠正混乱,惩罚暴行。
  • 践帝祚:登上帝位。
  • 号令三嬗:命令三次更换。

典故解析:

  • 虞夏:指古代的虞舜和夏朝的兴起,象征德治。
  • 汤武:指商朝的汤王和周朝的武王,强调仁义的统治。
  • 孟津:历史上著名的聚会之地,象征着诸侯的联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史记》的作者,被誉为“史家之绝艳”。其作品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思想,风格雄浑,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秦楚之际月表》写作于汉代,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权力的交替,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作品蕴含了对德治与乱政的比较,从历史中寻求对当下的启示。


诗歌鉴赏:

《秦楚之际月表》是一首蕴含深刻历史哲理的诗作,司马迁通过回顾历史变迁,探讨了权力与德行的关系。诗中提到的陈涉起义,项氏之乱,秦国的崛起,展现了权力更迭的复杂性。诗人通过对比虞夏、汤武的治国理念,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经过长期的德治,才能赢得民心,稳固政权。

诗中反复提到“岂非天哉”,既表现了对历史命运的敬畏,也隐含了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所能做的,似乎都在于遵循天命,发挥个人的德行。司马迁的文笔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透出哲理的光辉,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历史论文,亦是一篇哲学散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提到太史公(司马迁)对秦楚历史的思考,暗示历史的复杂性和教训。
  • 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初期的困难源于陈涉的暴虐,显示了历史的教训。
  • 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经过战争与斗争,最终汉朝建立,强调了历史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岂非天哉”,增强了语气和情感的层次感。
  • 对比:通过对虞夏与秦的对比,突显德治与暴政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历史的兴衰与德行的重要性,强调历史的教训与智慧,呼唤对德治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 :代表着命运与自然法则,隐喻历史的不可逆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初作难”指的是什么?

    • A. 统治的困难
    • B. 开始的战争
    • C. 经济的困难
    • D. 地理的困难
  2. 诗中反复出现的“岂非天哉”有什么含义?

    • A. 表达对命运的质疑
    • B. 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 C. 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D. 表达对人类能力的否定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史记》
  • 《汉书》

诗词对比:

  • 对比《史记》中的其他篇章,例如《项羽本纪》,可以看到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不同解读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史记》原文及注释
  • 《汉代文学史》相关章节
  • 《古代历史哲学论集》

相关诗句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下一句是什么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上一句是什么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下一句是什么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上一句是什么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下一句是什么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上一句是什么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下一句是什么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上一句是什么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下一句是什么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上一句是什么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下一句是什么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上一句是什么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下一句是什么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上一句是什么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下一句是什么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上一句是什么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下一句是什么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上一句是什么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下一句是什么

曰:初作难,上一句是什么

曰:初作难,下一句是什么

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上一句是什么

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下一句是什么

平定海内,上一句是什么

平定海内,下一句是什么

卒践帝祚,上一句是什么

卒践帝祚,下一句是什么

成于汉家。上一句是什么

成于汉家。下一句是什么

五年之间,上一句是什么

五年之间,下一句是什么

号令三嬗,上一句是什么

号令三嬗,下一句是什么

自生民以来,上一句是什么

自生民以来,下一句是什么

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