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三日送邢婿还乡》
时间: 2025-02-04 13:30: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月十三日送邢婿还乡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鄂渚分携惊昨梦,如今岂谓一尊同。
尘埃万里玉自润,风雨对眠床亦东。
问得平安归客子,留将思忆与衰翁。
征衫瘦着不须遽,渐向湖南春色中。
白话文翻译:
在腊月十三这一天,我送别邢婿回乡,
想起我们曾在鄂渚相携,竟让我惊醒了昨夜的梦,
如今相聚何其短暂,怎能说我们共饮一杯?
千里尘埃,玉石自会变得光润,
即使风雨交加,我也能在床上安然入睡。
我问候你一路平安,归来的客子,
将我的思念留给了已经衰老的父亲。
你的征衣虽然单薄,不必太过匆忙,
渐渐地向南方的春色走去。
注释:
- 鄂渚:地名,指的是鄂渚水域,古时与文人雅士相聚之地。
- 尊同:指共同饮酒,表达同饮同乐的情感。
- 尘埃万里:形容旅途遥远,尘土飞扬。
- 玉自润:比喻经历风雨后,经历洗礼依然光泽如玉。
- 归客子:指归来的客人,这里特指邢婿。
- 衰翁:指年老的父亲,表达对老人的关心。
- 征衫:行旅中的衣衫,表示出行的简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宋代诗人,生平鲜有记载,主要以诗见长,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情、亲情的珍视。诗风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腊月,是送别朋友或亲戚的时节,表达了对邢婿回乡的祝福与关切,蕴含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归乡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送别朋友时的复杂心情。开头两句通过回忆往昔相聚的情景,传达了对友情的珍重与怀念。这里的“惊昨梦”体现了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令人感受到相聚的短暂与离别的苦涩。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与风雨中的安然,传递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尘埃万里”与“玉自润”的对比,展现了在历经风雨后,人生依然可以保持光彩。诗人在此处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从容态度,既有对归乡的期盼,又不失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后面的两句则表达了对归客的关心与对父亲的思念。通过“征衫瘦着”,表现了归乡途中可能的困苦与艰辛,而“渐向湖南春色中”则象征着希望,预示着归乡后美好的未来。在这些意象中,诗人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深厚。在全诗中,情感细腻而真诚,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给人以温暖和启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鄂渚分携惊昨梦:回忆与邢婿在鄂渚相聚的欢乐,唤醒了对往昔的思念。
- 如今岂谓一尊同:感叹如今的相聚短暂,无法同饮一杯,暗含对离别的无奈。
- 尘埃万里玉自润:远行的艰辛并不妨碍内心的宁静,经历风雨的洗礼,依然能保持光泽。
- 风雨对眠床亦东:即使在风雨中也能安然入睡,表现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 问得平安归客子:关心归来的客人,希望他一路平安。
- 留将思忆与衰翁:将思念留给年迈的父亲,表达对亲人的关心。
- 征衫瘦着不须遽:即使衣衫单薄也无需匆忙,暗示归途的艰辛。
- 渐向湖南春色中:希望归乡的最终目标是美好的春天,寓意着未来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尘埃万里玉自润”,通过对比展现旅途的艰辛与人生的光彩。
- 拟人:如“风雨对眠床”,将风雨人格化,赋予了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以送别为主线,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意象分析:
- 鄂渚:象征着友谊和相聚的美好时光。
- 尘埃:代表旅途的艰辛与生活的磨难。
- 玉:象征珍贵与光辉,暗示经过磨难后的坚韧与美好。
- 春色: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寄托了归乡的美好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鄂渚”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地名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食物 -
诗中“尘埃万里”意味着: A. 旅行的艰辛
B. 生活的富裕
C. 家乡的美好
D. 朋友的聚会 -
诗人对邢婿的情感是: A. 无所谓
B. 深厚的关心与祝福
C. 轻视
D. 疏远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刚中的《腊月十三日送邢婿还乡》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涉及送别的主题,但郑刚中更注重对亲情与友情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表现了对朋友前途的关心。两者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