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出乡
作者: 陈炎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笋舆摇兀去程赊,岭路羊肠狭且斜。
只见万山迷眼界,正无多地看人家。
当庭锄土栽桑柘,成级开田种麦麻。
可喜此邦皆务实,学儒学稼是生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出乡时的情景,坐着竹舆缓缓前行,路途崎岖狭窄,只能见到重重叠叠的山峰,几乎看不到人家的踪影。在院子里锄土种植桑树和柘树,开垦土地种植小麦和麻。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地方的人们都脚踏实地,既学习儒家学问,也从事农业生产。
注释:
- 笋舆:竹制的轿子,轻便灵活。
- 摇兀:摇晃不定的样子。
- 程赊:行程缓慢。
- 羊肠:形容道路如羊肠曲折狭窄。
- 万山:形容山峦重叠,景象壮丽。
- 锄土:指用锄头翻土。
- 桑柘:桑树和柘树,都是重要的农作物。
- 成级:开垦成行的意思。
- 学儒学稼:既学习儒家文化,又从事农业。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中强调的务实精神与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呼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和儒学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炎,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崇尚文治和重农的时代。他的诗作多描绘乡村生活,体现了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农耕文化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离开故乡时,表现了他对乡土的思念和对乡亲务实生活的赞美,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耕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出乡》是一首浓缩了乡情与务实精神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出乡途中所见的山水和乡村的耕作场景。诗的开篇,竹舆在崎岖的山路上摇晃,给人一种缓慢而又艰辛的感觉,令人感受到离乡的无奈与沉重。接着,诗人描绘了连绵的山峦,似乎在表达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
后半部分则转入对乡土生活的赞美,诗人通过描写农田的耕作,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勤劳与务实。这种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务实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笋舆摇兀去程赊:坐在竹舆上,缓缓地行驶,旅程显得漫长。
- 岭路羊肠狭且斜:山岭的道路曲折狭窄且陡峭。
- 只见万山迷眼界:只见重重山峦,令视野迷乱。
- 正无多地看人家:几乎没有地方可以看到人家。
- 当庭锄土栽桑柘:在庭院中锄土种植桑树和柘树。
- 成级开田种麦麻:开垦土地,种植小麦和麻。
- 可喜此邦皆务实:令人高兴的是,这个地方的人们都务实。
- 学儒学稼是生涯:他们既学习儒家文化,又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他们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艰难的旅程比作“笋舆摇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行的艰辛。
- 对仗:如“锄土栽桑柘”与“开田种麦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乡村务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对儒家文化和农业的重视,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渊源。
- 桑柘:代表农业的根基和生活的劳动。
- 竹舆:象征旅途的艰辛与对故乡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笋舆”指的是什么?
- A. 竹制轿子
- B. 马车
- C. 船
- D. 马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绝望
- B. 怀念
- C. 无所谓
- D. 厌倦
-
诗中提到的“学儒学稼”是指什么?
- A. 读书与务农
- B. 读书与打猎
- C. 读书与经商
- D. 读书与旅行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乡村四月》(韦应物):描写农村的生机与美丽。
诗词对比:
- 《出乡》与《静夜思》对比:
- 两首诗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出乡》更侧重于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而《静夜思》则是对月光下故乡的直接怀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