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阑暑秋郊暮,前山瘴雾中。
猿猱都下饮,鸟雀未归丛。
弄影试新月,披襟招好风。
银潢向何夕,零露湿梧桐。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傍晚,暑气渐退,前方的山峦笼罩在瘴气的雾霭中。猿猴们都下来饮水,而鸟雀们还未回到树林中。试着在新月下玩弄影子,披开衣襟招呼着微风。银色的波光映照着哪一晚呢?零星的露珠湿润了梧桐树。
注释:
- 阑暑: 暑气快要结束的时候。
- 瘴雾: 瘴气和雾霭,指气候潮湿或有毒的雾气。
- 猿猱: 指猿类动物,这里指猿猴。
- 弄影: 玩弄影子的意思。
- 银潢: 描述水波的银色光泽。
- 零露: 零星的露水,指夜间的露水。
- 梧桐: 一种树,常被用作诗歌中的意象。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借用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自然变化的感慨。瘴雾与猿猴等意象,反映出特定的环境与气候特征,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字子才,号青溪,出生于浙江,擅长诗歌、词曲,作品多具自然情趣,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时值暑去秋来的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傍晚,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同时反映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诗歌鉴赏:
《阑暑》是一首富有秋意的诗作,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一个安静而神秘的秋天傍晚。诗的开篇以“阑暑秋郊暮”引入,给人一种季节变换的感觉,暑气逐渐消退,秋天的气息愈发明显。接着,诗人描绘了前山的瘴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氛围。猿猴的饮水与鸟雀的归来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安宁的等待。尤其是“弄影试新月”,诗人不仅表现出对月光的欣赏,也暗含着对生活的思索与期待。最后两句“银潢向何夕,零露湿梧桐”,则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阑暑秋郊暮”: 暑气快要结束,秋天的郊外傍晚。通过季节的变化,引入诗的主题。
- “前山瘴雾中”: 描述前方的山被瘴气笼罩,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的氛围。
- “猿猱都下饮”: 猿猴们纷纷下来喝水,展现生命的活力与宁静的环境。
- “鸟雀未归丛”: 小鸟们还未回到栖息的树丛,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未达成的归属感。
- “弄影试新月”: 在新月的光影下玩弄影子,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
- “披襟招好风”: 披开衣襟,呼唤着微风,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情。
- “银潢向何夕”: 反思那银色的波光究竟映照的是哪个晚上的情景,寓意对时光的思索。
- “零露湿梧桐”: 零星的露珠湿润了梧桐树,暗示着清晨的到来与生命的滋养。
-
修辞手法:
- 比喻: “银潢”比喻水的波光,形象生动。
- 拟人: “猿猱都下饮”,赋予猿猴以人性化的行为,增强画面感。
- 对仗: 如“弄影试新月,披襟招好风”,表现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秋天的傍晚,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向往,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阑暑: 暗示季节的变换,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瘴雾: 代表着自然的神秘与未知。
- 猿猱: 象征活力与生命的本能。
- 新月: 代表新的开始与希望。
- 零露: 象征清新与滋养,寓意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阑暑”指的是: A. 夏季末尾
B. 秋季开始
C. 冬季来临
D. 春季结束 -
诗中“猿猱都下饮”描写了什么? A. 猿猴在吃东西
B. 猿猴在游泳
C. 猿猴在喝水
D. 猿猴在玩耍 -
“银潢向何夕”意指: A. 不知道水的方向
B. 不知道水的光泽
C. 不知道波光映照的夜晚
D. 不知道水的深浅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通过月光与酒,表达了孤独与自由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阑暑》的全面理解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