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园纵民游乐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0:32

节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

插花穿戟户,酤酒向旗亭。

日迥林光润,风回海气腥。

未知何处乐,归路已严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州园纵民游乐二首 蔡襄 〔宋代〕 节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 插花穿戟户,酤酒向旗亭。 日迥林光润,风回海气腥。 未知何处乐,归路已严扃。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时节接近清明,游人已经开始踏青。 头上插着花,穿过戟门,到酒旗飘扬的亭子买酒。 阳光照耀下的树林显得光润,海风带来了腥味。 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回家的路上门已经紧闭。

注释:

字词注释:

  • 节候:时节,气候。
  • 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游玩。
  • 戟户:古代官署或贵族家的大门,因其上常插有戟而得名。
  • 酤酒:买酒。
  • 旗亭:古代市集或酒楼上挂有酒旗的亭子。
  • 日迥:阳光远照。
  • 林光润:树林在阳光下显得光亮润泽。
  • 海气腥:海风带来的咸腥味。
  • 严扃:门紧闭。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泉州人。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法尤以行书见长,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出游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清明时节是传统的春游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游人踏青、插花、买酒的情景,表达了对春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归家时门已紧闭的无奈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游人踏青的生动场景。首句“节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直接点明了时间和活动,简洁明了。接下来的“插花穿戟户,酤酒向旗亭”则通过具体的动作描绘出游人的欢乐和自由,插花和买酒都是春游时的常见活动,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后两句“日迥林光润,风回海气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春日的氛围,阳光下的树林和海风的味道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体验。最后一句“未知何处乐,归路已严扃”则带有一丝无奈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节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点明时节和活动,清明时节人们开始外出踏青。
  • “插花穿戟户,酤酒向旗亭”:具体描绘游人的活动,插花和买酒都是春游时的常见行为。
  • “日迥林光润,风回海气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春日的氛围。
  • “未知何处乐,归路已严扃”: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插花穿戟户,酤酒向旗亭”中的“插花”与“酤酒”,“穿戟户”与“向旗亭”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日迥林光润,风回海气腥”等意象,营造出春日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清明时节游人踏青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束缚的无奈和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插花:象征春天的美丽和游人的欢乐。
  • 戟户:象征官署或贵族家的庄严。
  • 旗亭:象征市集的热闹和酒的诱惑。
  • 日迥林光润:象征春日的温暖和生机。
  • 风回海气腥:象征海边的自然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插花”和“酤酒”分别是什么活动? A. 插花是装饰,酤酒是买酒 B. 插花是买花,酤酒是喝酒 C. 插花是种花,酤酒是酿酒 D. 插花是送花,酤酒是卖酒

  2. 诗中“日迥林光润”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阳光下的树林 B. 月光下的树林 C. 雨后的树林 D. 雾中的树林

  3. 诗中“归路已严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样描绘了春日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黄庭坚《清明》:以清明为背景,描绘了春日的生机和人们的活动。

诗词对比:

  • 蔡襄的《开州园纵民游乐二首》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描绘了春日的景象,但蔡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感慨,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蔡襄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