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别旧居花槛 蔡襄 〔宋代〕
别意起中夕,出门风吹衣。 侧月光艳薄,余花香气微。 清尊岁相向,欲去心有违。 残葩勿尽放,主人行亦归。
白话文翻译:
在夜半时分,离别的情绪涌上心头,我走出房门,感受着风吹动衣襟。 月亮斜照,光线柔和而淡雅,残留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每年我们都会举杯共饮,现在却要离开,心中感到不舍。 那些残存的花朵不要完全开放,因为主人还会回来。
注释:
- 中夕:夜半时分。
- 侧光:斜照的光线。
- 清尊:指酒杯,这里代指饮酒。
- 残葩:残存的花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蔡襄离开旧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旧居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和花香的感受,抒发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首句“别意起中夕”直接点明了主题,夜半时分的离别情绪显得格外深沉。接着,“出门风吹衣”通过动作描写增强了离别的实感。诗中的月光和花香,既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象征着诗人对旧居的留恋。最后两句“残葩勿尽放,主人行亦归”则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相信自己还会回来的信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蔡襄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意起中夕”:夜半时分,离别的情绪突然涌上心头。
- “出门风吹衣”:走出房门,感受着风吹动衣襟,增强了离别的实感。
- “侧月光艳薄”:月亮斜照,光线柔和而淡雅,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 “余花香气微”:残留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增添了诗意的层次感。
- “清尊岁相向”:每年我们都会举杯共饮,这里暗含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 “欲去心有违”:想要离开,心中却感到不舍,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 “残葩勿尽放”:那些残存的花朵不要完全开放,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
- “主人行亦归”:主人还会回来,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修辞手法:
- 拟人:“残葩勿尽放”中的“残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在期待主人的归来。
- 象征:月光和花香象征着诗人对旧居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与期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旧居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中的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意象分析:
- 月光:柔和而淡雅,象征着宁静和忧伤。
- 花香:淡淡的香气,增添了诗意的层次感,象征着对旧居的留恋。
- 残葩:残存的花朵,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侧月光艳薄”中的“侧光”指的是什么? A. 直射的光线 B. 斜照的光线 C. 明亮的光线 D. 暗淡的光线
-
诗中“残葩勿尽放”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花朵不要完全凋谢 B. 花朵不要完全开放 C. 花朵不要完全枯萎 D. 花朵不要完全消失
-
诗中“欲去心有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兴奋 B. 不舍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离别之情,但风格更为豪放。
-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表达了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蔡襄的《留别旧居花槛》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风格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蔡襄的诗更为细腻和含蓄,而苏轼的诗则更为豪放和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蔡襄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