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忠敏任公遣帖》

时间: 2025-04-29 01:20:01

巿中货鵷作参苓,遮莫秦和若口争。

杀尽苍生消底物,卞京两把老蔓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巿中货鵷作参苓,遮莫秦和若口争。
杀尽苍生消底物,卞京两把老蔓菁。

白话文翻译

在市场上,像鸳鸯一样的货物做成了药材,
仿佛是秦国和和口的争论。
杀尽众生,消耗所有的物品,
卞京的两把老蔓菁。

注释

  • 巿中:指市场,商贸集中之地。
  • 货鵷:货物,可能指形态美好的商品。
  • 参苓:指中药材,参和苓(茯苓)是常见的药材。
  • 遮莫:似乎、好像。
  • 秦和:指古代的秦国与和口(这里可能指某种争论)。
  • 杀尽苍生:形容对人们的压迫,或是社会的动荡。
  • 消底物:消耗底层的物品,指对物资的耗尽。
  • 卞京:古地名,可能指某个地方或象征。
  • 老蔓菁:指一种根菜,可能用来比喻岁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意境高远而著称。身为士大夫的他,生于战乱年代,经历了南宋建立,社会动荡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写市场的景象,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状况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跋忠敏任公遣帖》以市场为切入点,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景象与人们的生存状态。诗中“巿中货鵷作参苓”,给人以繁华的假象,但接下来的“遮莫秦和若口争”则暗示了人们之间的争斗与不和,展现出一种伪繁荣的虚假。接着,诗人批判了“杀尽苍生消底物”,指出这种表面繁荣背后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与忧虑。

此外,通过“卞京两把老蔓菁”的意象,诗人将市场的繁荣与个体的生存相对比,隐含了一种对传统价值的追寻。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交易市场的喧嚣,还折射出社会的动荡与人性的挣扎,情感深邃,发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巿中货鵷作参苓
    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商品,像美丽的鸳鸯,做成了药材,表面繁华掩盖了实质。

  2. 遮莫秦和若口争
    这里似乎隐喻着争论与争斗,秦国的和口象征着分裂与对立。

  3. 杀尽苍生消底物
    社会动荡与人们的苦难,表明了生存环境的残酷,底层民众的生活被剥夺。

  4. 卞京两把老蔓菁
    将特定的地方与人们的命运联系,老蔓菁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货鵷”比喻繁华的商品,表现出市场的繁荣。
  • 对仗:整首诗讲究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象征:通过“老蔓菁”象征了传统与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批判与对民生的关怀。通过市场的描写,揭示了繁荣背后的危机,表现了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市场: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 药材:隐喻着经济的虚假繁荣。
  • 苍生:代表普通百姓,承载了诗人的同情与关切。
  • 蔓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巿中货鵷”是指什么?
    A. 繁华的市场
    B. 低贱的商品
    C. 药材
    D. 战争

  2. “杀尽苍生消底物”反映了什么主题?
    A. 和平
    B. 繁荣
    C. 贫困与动荡
    D. 友谊

  3. 诗中提到的卞京象征着什么?
    A. 繁华
    B. 传统
    C. 争斗
    D. 历史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陆游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杨万里更侧重于经济与生存状态,而陆游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挣扎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