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

时间: 2025-01-27 04:11:11

背水连渔屋,横河架石梁。

窥巢乌鹊竞,过雨艾蒿光。

鸟语催春事,窗明报夕阳。

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背水连渔屋,横河架石梁。
窥巢乌鹊竞,过雨艾蒿光。
鸟语催春事,窗明报夕阳。
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依水而居的渔家场景,河水旁边是渔屋,横跨河流的是一座石桥。鸟儿在巢中争先恐后,雨后艾蒿闪烁着光芒。鸟儿的鸣叫催促着春天的到来,窗子明亮地映照着夕阳。诗人将要回家去安慰儿女,归家的路途应该不会太远。

注释:

  • 背水:指背靠着河水,形容渔家临水而居。
  • 渔屋:渔民的房屋,靠近水面。
  • 横河架石梁:形容桥梁横跨河流,用石头搭建。
  • 窥巢:指鸟儿在巢中探出头来。
  • 乌鹊:指黑色的喜鹊,象征春天的到来。
  • 艾蒿:一种植物,通常在春雨后生长,代表春天的生机。
  • 春事:春天的活动,指春天的景象与事物。
  • 慰儿女:安慰自己的孩子。
  • 归路:回家的路。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提及特定的典故,但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变化反映了古代渔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家庭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字廷道,号澄江,宋代诗人,字风雅,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河上》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渔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的观察,是对春天的赞美与对家庭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河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渔家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美好。诗的开头以“背水连渔屋”引入,瞬间构造出一个依水而居的生动场景,给人一种亲切感。接着以“横河架石梁”描绘出桥梁的稳固,暗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诗中“窥巢乌鹊竞”,表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鸟儿的争鸣仿佛在催促着万物复苏。雨后“艾蒿光”的描写,勾勒出一种清新的气息,增添了春日的明媚。后两句则转向家庭,诗人将要回家去安慰儿女,表达了对家庭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珍惜。整首诗充满了温情与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背水连渔屋:描写渔家依水而建,突显渔民生活的环境。
  2. 横河架石梁:描绘了河上架设的石桥,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
  3. 窥巢乌鹊竞:生动地表现出春天鸟儿争鸣的景象,象征春天的来临。
  4. 过雨艾蒿光:雨后植物生长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的勃勃生机。
  5. 鸟语催春事:鸟儿的歌声促使春天的活动,传达春天的气息。
  6. 窗明报夕阳:窗外的景象映照着夕阳,增添了温暖的家庭氛围。
  7. 还家慰儿女:表达诗人对家庭的思念和责任感。
  8. 归路不应长:期待归家的路途不远,体现了对家庭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窗明报夕阳”比喻窗外景色的明亮,寓意家庭的温暖。
  • 拟人:鸟语催春事,赋予鸟儿人性化的行为,生动形象。
  • 对仗:如“窥巢乌鹊竞,过雨艾蒿光”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此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家庭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温馨的家庭情感,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之间的和谐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与生长,渔家生活的依托。
  2. :代表春天与生机,象征自由与希望。
  3. 艾蒿:春天的植物,象征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复苏。
  4. 夕阳:象征温暖与宁静,寄托对家庭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河上》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师道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窥巢乌鹊竞”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秋天的丰收
    • B. 冬天的寒冷
    • C. 春天的鸟鸣
    • D. 夏天的炎热
  3. 诗的最后一句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家庭的思念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 王维《鸟鸣涧》:以自然景物为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情感更偏向于宁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