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魏衍同登快哉亭》

时间: 2025-04-28 01:42:28

经时不出此同临,小径新摧草旧侵。

欲傍江山看日落,不堪花鸟已春深。

来牛去马中年眼,朗月清风万里心。

故著连峰当极目,回看幽径遶双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经时不出此同临,小径新摧草旧侵。
欲傍江山看日落,不堪花鸟已春深。
来牛去马中年眼,朗月清风万里心。
故著连峰当极目,回看幽径遶双林。

白话文翻译:

时光悠久,我与友人一同登高,久未出门。小径上的新草被踩踏得稀疏,旧草却又在悄悄侵占。
我想依偎在江山旁边欣赏日落,却发现花鸟已在春天的深处,不忍心再看。
牛来马往的中年生活在眼前,心中却有千里之外的朗月清风。
故乡的连绵山峰是我极目远眺的地方,回首时那幽静的小径又绕过了双林。

注释:

  • 经时:经过时间,表示时间久远。
  • 同临:一同到来,这里指与友人一起登高。
  • 小径:小路。
  • 新摧草旧侵:新草被踩踏,旧草又重新长出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 傍江山:依靠着江山。
  • 不堪:无法忍受,形容对景色的感慨。
  • 来牛去马:形容平常的生活状态。
  • 朗月清风:形容心中向往的宁静与美好。
  • 连峰:连绵的山峰。
  • 幽径:幽静的小路。
  • 遶双林:环绕双边树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3—1100),字承道,号东溪,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与友人魏衍同登快哉亭时,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的喜悦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快哉亭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地方,象征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惜。开篇描绘了久未出门的心境,细腻地刻画了小径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无情。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日落景象的期待,却又因为春深花鸟的繁盛而心生不忍,显示出对自然美景的复杂情感。

通过“来牛去马”一句,诗人将中年人的生活状态与心中向往的“朗月清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心灵深处对宁静和自由的渴望。最后一联中,诗人回首故乡的连绵山峰,感受到那份亲切与温暖,令人倍感惆怅与思念。整首诗在意境上融合了人与自然、友情与时光,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流露出浓厚的抒情性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经时不出此同临: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时间久远。
  2. 小径新摧草旧侵:描绘小路的变化,反映岁月的流逝。
  3. 欲傍江山看日落:想要欣赏日落的美景。
  4. 不堪花鸟已春深:因春深花鸟繁盛而感到不忍。
  5. 来牛去马中年眼:描绘中年生活的平常状态。
  6. 朗月清风万里心:心中渴望的宁静与远大的理想。
  7. 故著连峰当极目:故乡的山峰是远眺的目标。
  8. 回看幽径遶双林:回首时小路环绕着树林,令人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来牛去马”比喻为中年的平常生活。
  • 对仗:如“来牛去马”与“朗月清风”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春天的花鸟、江山的日落等意象,营造了丰富的自然风光。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的描写,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传达了一种既忧伤又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径:象征人生道路。
  • 江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 日落:象征生命的短暂。
  • 花鸟:象征春天的繁荣与生机。
  • 朗月清风: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连峰:象征故乡的亲切与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经时不出此同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惆怅
    • C. 愤怒
    • D. 无聊
  2. 下列哪个意象象征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A. 牛马
    • B. 江山
    • C. 朗月清风
    • D. 小径
  3. 诗中提到的“故著连峰”意指?

    • A. 远方的山峰
    • B. 诗人的故乡
    • C. 朋友的家
    • D. 未来的理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陈师道的诗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融洽。通过不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