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二 携家宿南涧山房》

时间: 2025-01-26 00:53:07

照处石泉晓镜,捲时山月帘钩。

隔窗小婢侍梳头。

不语暗垂红袖。

细听枝间唤妇,相随竹里登楼。

布帆影漾绿杨舟。

昨夜溪边泛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其二 携家宿南涧山房
作者: 董元恺

照处石泉晓镜,捲时山月帘钩。
隔窗小婢侍梳头。不语暗垂红袖。
细听枝间唤妇,相随竹里登楼。
布帆影漾绿杨舟。昨夜溪边泛酒。

白话文翻译:

在晨光照耀下,石泉如同明镜,山月像卷起的帘钩。
隔着窗户,侍女在为我梳头,不发一言,默默垂下红袖。
细细听到树枝间传来呼唤的女人声,相伴着她们走上竹楼。
布帆在绿杨树下轻轻摇曳,昨夜我在溪边畅饮美酒。

注释:

字词注释:

  • 照处:照耀的地方。
  • 石泉:石头旁的泉水。
  • 晓镜:早晨的明镜,形容泉水清澈如镜。
  • 捲时:卷起,指山月如同帘钩一样。
  • 隔窗:隔着窗户。
  • 小婢:小女仆,指侍女。
  • 暗垂红袖:默默地垂下红色的袖子,形容心情沉默。
  • 细听:仔细地听。
  • 唤妇:呼唤的女人。
  • 竹里:竹林中。
  • 登楼:登上楼阁。
  • 布帆影:布制的帆影。
  • :荡漾,摇动的意思。
  • 泛酒:喝酒,泛指饮酒的场景。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典故,但通过日常生活描绘出一种清幽自然的氛围和家居生活的宁静之美,反映了清代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琐事,常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在南涧山房的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家居生活的宁静感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二 携家宿南涧山房》是一首描绘清晨宁静的生活场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水之间的美丽与生活的和谐。开篇以“照处石泉晓镜”引入,泉水清澈的样子如同镜子一般,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接着通过“捲时山月帘钩”的比喻,描绘出山月的柔和与轻盈,增加了画面的动感。窗外小婢静静侍梳头的细节,体现了生活的温馨与静谧。诗人通过“细听枝间唤妇”的描写,展现出自然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似乎可以听到女人们的呼唤声,场景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最后,诗人以“布帆影漾绿杨舟”收尾,描绘出船影在绿杨树下轻轻摇曳的画面,将自然与人文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照处石泉晓镜”:晨光照耀下,石泉清澈如镜。
  2. “捲时山月帘钩”:山上的月亮犹如卷起的帘子,形象生动。
  3. “隔窗小婢侍梳头”:窗外的小女仆为我梳理头发,表现生活的细腻。
  4. “不语暗垂红袖”:她不说话,默默垂下红袖,暗示内心的思绪。
  5. “细听枝间唤妇”:我细心听到树枝间有女人的呼唤声。
  6. “相随竹里登楼”:她们在竹林中相随而上,形成和谐的景象。
  7. “布帆影漾绿杨舟”:船影在绿杨树下轻轻荡漾,描绘出水乡的恬静。
  8. “昨夜溪边泛酒”:昨夜我在溪边饮酒,回忆起那时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晓镜”、“帘钩”等,形象地表达了景物的特征。
  • 拟人:通过“细听枝间唤妇”让自然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存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自然美与家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视,表达了对自然与家庭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泉:象征清澈与纯净,表现自然的美。
  • 山月:象征静谧与柔和,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 小婢:代表家庭生活中的温暖与亲密。
  • 竹里:象征自然的幽静与和谐。
  • 布帆:象征自由与流动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照处石泉晓镜”中的“晓镜”指的是什么? a) 晚上的月亮
    b) 清晨的泉水
    c) 太阳的光辉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小婢在做什么? a) 煮饭
    b) 侍梳头
    c) 打扫
    答案:b

  3. “布帆影漾绿杨舟”中的“布帆”指的是什么? a) 织物的帆
    b) 船上的帆
    c) 古代的衣物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将董元恺的《西江月 其二》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前者注重描绘自然的恬静生活,后者则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思乡情绪。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欣赏,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