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平湖秋月》
时间: 2025-01-22 20:4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魄映平湖。一颗骊珠。琉璃万顷水平铺。月色波光同浩渺,人在冰壶。山色有还无。入望模糊。一声渔唱出菰蒲。柔橹忽惊鸥梦醒,诗境难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平湖秋月的美景:浩瀚的月光照耀在平静的湖面上,犹如一颗闪亮的珍珠,湖水犹如琉璃般广阔平铺。月色和波光交融,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此时,人仿佛置身于冰冷的壶中。远处的山色时隐时现,令人难以分辨。忽然,一声渔歌从芦苇荡中传来,打破了湖面的宁静,惊醒了沉睡中的海鸥。诗境的美好难以用语言描绘。
注释:
- 浩魄:浩大的光辉。
- 骊珠:比喻月亮的光辉,如同珍珠般闪亮。
- 琉璃:形容湖面如同琉璃一样透明而平滑。
- 冰壶:比喻清冷的环境,可能指的是清澈的湖水。
- 菰蒲:指芦苇。
- 柔橹:轻柔的桨声。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善宝(约1640年-约1710年),字月白,号逸舫,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浪淘沙·平湖秋月》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逐渐平息,文人多寄情于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
诗歌鉴赏:
沈善宝的《浪淘沙·平湖秋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悠扬的意境,展现了秋月下平湖的宁静之美。诗中开篇提到“浩魄映平湖”,即将月光的浩大与湖面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广阔而又清幽的空间感。“琉璃万顷水平铺”则进一步强调了湖面的平滑与透明,使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诗的后半部分,随着“人”的出现,情景交融,仿佛读者也置身其中,共同感受着月夜的静谧与柔和。
诗中“入望模糊”一句,表达了对远山的迷离感,似乎在强调自然的神秘与不可捉摸。而“一声渔唱出菰蒲”,则以渔歌的意象打破了静谧,增加了生活的气息,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寄托着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浩魄映平湖:浩大的月光映照在平静的湖面上。
- 一颗骊珠:将明月比作一颗珍珠,形象生动。
- 琉璃万顷水平铺:湖面如同琉璃般广阔而平滑。
- 月色波光同浩渺:月光与波光交融,形成无尽的景象。
- 人在冰壶:描绘人在此环境中的清冷感受。
- 山色有还无:山色时隐时现,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入望模糊:远望山色,感觉模糊不清。
- 一声渔唱出菰蒲:渔歌从芦苇荡中传出,打破宁静。
- 柔橹忽惊鸥梦醒:轻柔的桨声惊醒了海鸥,增添了生活气息。
- 诗境难图:美好的诗意难以用语言描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骊珠”,形象生动。
- 对仗:如“浩魄映平湖”与“月色波光同浩渺”形成对仗。
- 拟人:将“柔橹”与“鸥梦”赋予生命,使意境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宁静、清澈。
- 湖面:代表广阔、平和。
- 山色:象征神秘与远方。
- 渔歌:代表生活气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浩魄”指的是:
- A. 湖水
- B. 月光
- C. 山色
- D. 渔歌
-
“一声渔唱出菰蒲”中的“菰蒲”指的是:
- A. 一种鸟
- B. 一种植物
- C. 渔网
- D. 湖水
-
诗中的主要意象是:
- A. 秋天的风
- B. 白云
- C. 月光与湖水
- D. 山川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沈善宝的《浪淘沙·平湖秋月》与李白的《静夜思》一样,都表达了对月光的赞美,但前者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而后者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上各有侧重,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