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叔通见寄四首韵》

时间: 2025-01-26 23:08:24

江山到眼一披豁,世念搅思三宜休。

文章苦心费雕琢,岁月老我徒谬悠。

欲谭圆觉识佛祖,更希超举期浮丘。

宗盟暮年味嚼蜡,灰木万念空烦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山到眼一披豁,世念搅思三宜休。
文章苦心费雕琢,岁月老我徒谬悠。
欲谭圆觉识佛祖,更希超举期浮丘。
宗盟暮年味嚼蜡,灰木万念空烦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诗人看到壮丽的江山,心中却仍然被世俗的念头搅扰,无法宁静下来。尽管在创作中倾注了许多心血,但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诗人希望能够领悟佛理,超越世俗的纷扰,渴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然而,到了晚年,往事的回忆却像蜡烛一样难以咀嚼,心中烦恼依旧,无法释怀。

注释:

  • 江山:指自然风光和国家的山河。
  • 披豁:披开、豁然开朗,形容眼前景象的开阔。
  • 世念:世俗的思想和感情。
  • 雕琢:指创作文章时的精雕细琢。
  • 圆觉:佛教用语,指圆满的觉悟。
  • 超举:超越、举起,形容希望达到更高的境界。
  • 宗盟:宗教的约定或信仰。
  • 嚼蜡:形容回忆往事时的无奈和苦涩。
  • 灰木:比喻无生气的状态,暗指心灵的空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常常表现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理想的渴望,诗中所体现的哲理与佛教思想密切相关,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开头两句“江山到眼一披豁,世念搅思三宜休”,以自然景象引入,表现了诗人在眼前壮丽的江山面前,心中却无法平静,受到世俗的牵绊。这种矛盾的心境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接着,诗人提到“文章苦心费雕琢”,显示了他在创作中付出的努力与心血,然而岁月的流逝使他感到徒劳无功,心中充满了无奈。后半部分的“欲谭圆觉识佛祖”,则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向往,希望能够通过领悟佛理来超越尘世的烦恼。然而,结尾处的“宗盟暮年味嚼蜡,灰木万念空烦尤”,则带着一种苍凉的感悟,尽管追求超脱,但内心的烦恼依旧存在,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山到眼一披豁:眼前的壮丽山河一下子展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2. 世念搅思三宜休:世俗的念头在心中搅动,让人难以平静。
  3. 文章苦心费雕琢:写作的时候倾注了很多心血,经过反复打磨。
  4. 岁月老我徒谬悠:岁月在流逝,而我却只能感到无奈和空虚。
  5. 欲谭圆觉识佛祖:渴望能够领悟佛教的圆满觉悟。
  6. 更希超举期浮丘:更希望能够超越这世俗的浮华,达到更高境界。
  7. 宗盟暮年味嚼蜡:对于宗教信仰的坚持,晚年却仍感到回忆艰难。
  8. 灰木万念空烦尤:心中充满了空虚烦恼,难以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回忆比作“嚼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往事的无奈。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江山象征着壮丽的理想,而“灰木”则象征着内心的空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流露出对佛教哲理的向往和超脱的渴望,最终却又感受到现实的无奈,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壮丽的自然和国家。
  • 世念:代表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 圆觉:象征理想的觉悟与超脱。
  • :象征对往事的苦涩回忆。
  • 灰木:象征内心的空虚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山到眼一披豁”的意思是?
    • A) 眼前的江山令人感到压抑
    • B) 眼前的江山开阔明亮
    • C) 眼前的江山令人感到沉重
    • D) 眼前的江山令人感到无奈
  2. “欲谭圆觉识佛祖”中“圆觉”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B) 一种佛教的觉悟
    • C) 一种对世俗的追求
    • D) 一种对自然的向往
  3. 诗中“灰木万念空烦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对未来充满希望
    • B) 对往事感到无奈和烦恼
    • C) 对人生充满激情
    • D) 对宗教信仰充满坚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更加注重田园生活的宁静。
  • 王维《山居秋暝》: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上更为淡泊。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学箕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