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钓砚候舟》
作者:刘学箕 〔宋代〕
可以赋新诗,江清钓石矶。
船移山势动,滩急岸形飞。
云日林红薄,晴烟野翠微。
长歌渔父句,世事付蓑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的情景,可以用来写新的诗句。江水清澈,石矶上可以钓鱼。船在水中移动,山的轮廓随着波浪而变化,急流中的滩涂与岸边的形状如同飞动。云彩和阳光映衬着树林,晴朗的烟雾中,野外的翠绿如同微波荡漾。长声歌唱着渔夫的句子,将世间的纷扰都寄托在蓑衣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赋新诗:用来写新的诗句。
- 江清:江水清澈。
- 钓石矶:在石矶上钓鱼。
- 船移山势动:船在移动,山的轮廓随之变化。
- 滩急岸形飞:急流的滩涂与岸边的形状好像在飞动。
- 云日林红薄:云和阳光照耀着树林,显得微薄而红。
- 晴烟野翠微:晴天的烟雾中,野外的绿色显得模糊而清新。
- 长歌渔父句:渔夫长歌的句子。
- 世事付蓑衣:将世间的事情寄托在蓑衣上,意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渔父的形象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隐逸与超脱,代表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作品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江河湖海的渔樵生活,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一个重视文人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钓鱼的情境,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钓砚候舟》是一首描绘渔父生活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淡泊。开头“可以赋新诗”,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渴望。接下来的“江清钓石矶”展现了诗人所处的宁静自然环境,清澈的江水与石矶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随着船只的移动,山势也随之变化,暗示着自然的动态与生命的流动。
诗中“滩急岸形飞”描绘了急流与岸边的生动形状,展现了自然界的活力。云彩与日光的交融形成了“云日林红薄”,在色彩的对比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感。最后,诗人通过“长歌渔父句”将渔父的悠然自得与世事的纷扰相对比,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选择将世事寄托于蓑衣之中,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和淡然。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透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可以赋新诗: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 江清钓石矶:描绘了一个清澈的江面,适合钓鱼的环境。
- 船移山势动:描写船在水中行驶,山的轮廓随着水波而变化,展现自然的动态。
- 滩急岸形飞:急流的滩涂与岸边的形状如同飞舞,富有动感。
- 云日林红薄:阳光与云影在树林间交融,形成美丽的景象。
- 晴烟野翠微:晴天的烟雾中,野外的绿色显得清新而微弱。
- 长歌渔父句:渔夫的长歌抒发对生活的感慨。
- 世事付蓑衣:表达了对喧嚣世事的轻松态度,寄情于蓑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日林红薄”,将自然景象比作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多处用对仗的手法,如“船移山势动,滩急岸形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体现了诗人追求宁静、淡泊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象征着宁静与自由。
- 石矶:坚固的自然元素,代表着持久与安定。
- 船:象征着人生旅途的流动与变化。
- 滩:暗示着生命的波折与起伏。
- 云日: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蓑衣:象征着隐逸与超脱,代表对世事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可以赋新诗”指的是什么?
A) 诗人对自然的描写
B) 诗人想创作新诗
C) 诗人对世事的感慨 -
“长歌渔父句”中的“渔父”象征什么?
A) 渔夫的生活
B) 世俗的纷扰
C) 隐逸与超脱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隐逸生活的诗作,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宁静自然的意境。
诗词对比:
《钓砚候舟》与《归园田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前者通过渔父的形象表现了对世事的淡泊,而后者则更强调归隐的宁静与安详。两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
- 《刘学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