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山居杂诗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2:42: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昔官京华,趋曹日仆仆。
戢影今海隅,朝夕困驰毂。
命坐磨蚁旋,了不异城谷。
书堂踰十里,日往共咿喔。
稍演刘项争,未毕论孟读。
穿鼻贫所甘,素饱愆岂赎。
大千方震荡,狮象竞腾蹴。
狂流敢横身,实地谁立足。
羡彼山门僧,打扫自结束。
颠倒惧喜中,形影何局促。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在京城做官,日夜奔波忙碌。
如今隐居在海角,早晚被车轮困扰。
命运如同磨蚁一般转动,和城中的生活并无二致。
书房在十里之外,白天也常常听见读书声。
偶尔讨论刘项之争,却未能完结孟子之论。
穷人所能忍受的,难道能弥补内心的空虚?
世界正处于动荡,狮子和大象相互争斗。
狂风巨浪敢于横冲直撞,真正的立足之地又在哪?
羡慕那山中的僧人,打扫完毕自得其乐。
在颠倒的情绪中,内心的形影显得多么局促。
注释:
- 京华:指京城,通常指的是北京,古代的政治中心。
- 趋曹日仆仆:形容奔忙的样子,曹日即指官场。
- 戢影:隐藏、隐藏的意思。
- 磨蚁旋:比喻命运或生活的艰难,像蚂蚁转动一样无趣而无奈。
- 刘项争:指刘邦与项羽的争斗,象征历史上的英雄奋斗。
- 穿鼻贫所甘:意指贫穷所带来的痛苦与甘愿承受的心态。
- 大千方震荡:形容社会动荡不安。
- 羡彼山门僧: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象征心灵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曾寿(约1640-1716),字仲明,号雪山,清代诗人和书法家。陈曾寿生活在清中期,曾任官,后隐居山中,着重于山水诗的创作,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清代士人的普遍心态。
诗歌鉴赏:
《三台山山居杂诗 其三》通过对比作者曾经的官场生活与隐居生活,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事纷扰的无奈。诗中“我昔官京华,趋曹日仆仆”开头便道出自己曾在繁华的京城中忙碌,而如今却隐居在海角,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变迁。接下来的“命坐磨蚁旋,了不异城谷”更是深刻揭示了即便身处自然中,内心的困扰仍然存在,表明了人的无奈与命运的无常。
诗中多次提到历史典故,如“稍演刘项争”,不仅增添了文学的厚度,也让人回忆起那些英雄的奋斗与无奈。而“大千方震荡,狮象竞腾蹴”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表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思。最后几句对山中僧人生活的羡慕,更是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与追求,展现出一种虽身处困境但渴望内心平静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昔官京华 - 作者回忆自己曾在京城做官,暗含对繁华生活的叹息。
- 趋曹日仆仆 - 描述了当时忙碌的状态,体现了生活的压力。
- 戢影今海隅 - 现在隐居在偏远的地方,形象化了生活的转变。
- 命坐磨蚁旋 - 生活如同蚂蚁般单调无趣,表明命运的无奈。
- 书堂踰十里 - 提及书房远在十里外,象征知识的追求和距离的隔阂。
- 稍演刘项争 - 引用历史典故,表达对英雄事迹的讨论。
- 穿鼻贫所甘 - 反映了贫穷带来的甘愿忍受的心态。
- 大千方震荡 - 社会动荡,形象化了不安定的局势。
- 羡彼山门僧 - 向往隐士的生活,象征内心的渴望。
- 颠倒惧喜中 - 在情感的矛盾中,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磨蚁旋”比喻生活的无趣;“狮象竞腾蹴”形象化社会动荡。
- 对仗:如“朝夕困驰毂”对“戢影今海隅”,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如“稍演刘项争,未毕论孟读”,增强表达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居与官场生活,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向往与社会动荡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门僧:象征着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 狮象:象征权力与斗争,反映社会的动荡。
- 书堂:象征知识与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曾在什么地方做官?
- A. 京城
- B. 山中
- C. 海边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 A. 孟子
- B. 刘邦与项羽
- C. 荀子
-
诗中“羡彼山门僧”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官场生活
- B. 自然与宁静
- C. 战斗与争斗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陈曾寿与王维的隐居生活诗作对比,前者更关注内心的挣扎与社会的动荡,后者则更多描绘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曾寿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