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慢·春日》
时间: 2025-01-25 22:3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丑奴儿慢·春日》
作者:黄景仁
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
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
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
颓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
徘徊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
是何人。挑将竹泪,黏上空枝。
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
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
白话文翻译
每天我都登上楼阁,每一天的春色都仿佛在变化,
这春日如同涌动的潮水,谁说它来得慢呢?
一阵野风吹过,草丛中白烟轻轻升起。
颓败的墙旁,小桃花悄然开放,没人知道。
我在花下徘徊,清晰地记得,那是三五年前的时光。
那个人是谁?挑起竹泪,黏附在空枝上。
请你低下头,看看那影子,憔悴得浸入春池。
在这里的深处,是她回家的路,别再惹起相思。
注释
- 日日:每天、日日夜夜。
- 春色:春天的景色。
- 卷如流:像流水一样变化。
- 颓墙:破旧的墙壁,常用来象征凋零或衰落。
- 小桃: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竹泪:用竹子做的泪水,形象表达内心的伤感。
- 影儿憔悴:影子显得憔悴,暗指人的心情或身体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景仁(1640年-1710年),字季常,号钟山,清代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生活在清朝的初期,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历史变迁。他的诗风清新、细腻,文字优美且富有哲理,常常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丑奴儿慢·春日》创作于黄景仁诗歌高峰时期,正值他心境成熟、艺术追求日益精湛的时期。此时的他常常在春日的春色中感慨人生的无常与流逝,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情感的追忆。开篇“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以一种日常的生活场景引入,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变化。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但在作者的笔下却隐含着一种无奈,暗示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感伤。
“颓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表现了在春日景色中,孤独与寂寞的对比。小桃花的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但无人问津则突显了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感在“徘徊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中愈发明显,作者在花下徘徊,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显得有些忧伤。
结尾“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将情感的寄托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表达了对某个人的思念与牵挂。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既有对春日美景的赞美,又有对往昔的追忆与思念,使得整首词情感丰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日登楼:表现了作者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强调一种固定的生活节奏。
- 一日换一番春色:每一天都有新的春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者似卷如流春日:春天像流水般不断流逝,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
- 一片野风吹草:描绘了春日自然的气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 草背白烟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气息与景象。
- 颓墙左侧,小桃放了:破墙旁的小桃花开放,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没个人知:小桃花无人知晓,暗示孤独与被遗忘。
- 徘徊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徘徊于花下,清晰地想起过去的时光,表现了时间的沉重感。
- 是何人:引发对往昔人物的思考,情感更加深邃。
- 挑将竹泪,黏上空枝:用竹泪形容内心的伤感,表现对往昔的留恋。
- 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影子憔悴,浸入春池,象征了心灵的沉重与疲惫。
- 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在深处思念她的归路,提醒自己不要再引起相思之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日比作流水,增强了时间流逝的感受。
- 拟人:将桃花赋予生命的特征,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日日登楼”与“一日换一番春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与对往昔情感的思念。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作者传递出一种时间流逝带来的哀愁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日:象征着生机、希望与重生。
- 小桃:代表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竹泪:象征内心的悲伤与思念。
- 影儿:象征个人内心的状态与情感的深度。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丑奴儿慢·春日》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黄景仁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颓墙”象征什么? a) 繁荣
b) 衰败与孤独
c) 和谐 -
“影儿憔悴浸春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痛苦与思念
c) 轻松
答案
- b) 黄景仁
- b) 衰败与孤独
- b) 痛苦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清明》——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黄景仁的《丑奴儿慢·春日》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黄景仁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抒发,而张若虚则强调自然景物的和谐与美丽。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景仁传记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