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舟中看月》
时间: 2025-01-11 01:53: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钱塘江舟中看月
作者:黄景仁 〔清代〕
越峰青断海门青,之字江流入杳冥。
月出岛烟常带湿,潮回沙气半浮腥。
眼将天水分离合,身与鱼龙判睡醒。
烟外何人尚吹笛,夜深愁激子胥灵。
白话文翻译:
在青色的越峰山上,海门的景色也是青色的,蜿蜒的江水流入无边的迷雾中。月亮从岛上升起,空气中的烟雾常常带着湿气,潮水退去时沙滩上的气息还有些腥味。我的眼睛似乎在分开天水,身心却与鱼龙一起在梦中沉睡。烟雾之外,不知还有谁在吹笛,夜深了,愁绪激荡如同子胥的灵魂。
注释:
- 越峰:指越山的峰顶,形容远方的山色。
- 海门:指海的入口,常用来形容水面辽阔。
- 之字江流:形容江水蜿蜒曲折的流动。
- 杳冥:深远而昏暗,形容无边的迷雾。
- 岛烟:指岛屿上的烟雾。
- 潮回:潮水退去。
- 沙气:沙滩上的气息。
- 子胥:指伍子胥,古代人物,常与哀愁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景仁(1749-1825),字子和,号秋白,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清新的意境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钱塘江舟中看月》是在黄景仁游览钱塘江时所作,表现了他在江上夜晚观月时的情感与思绪。此诗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和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钱塘江舟中看月》是黄景仁的一首经典之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全诗通过描绘钱塘江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在船上观月时的情感波动。开篇的“越峰青断海门青”,将远山与江水的景色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辽阔而又神秘的意境。接下来的“月出岛烟常带湿”,则通过月光与湿气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湿润的氛围。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通过“眼将天水分离合”的描写,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知与思考。在这里,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身心的沉醉和梦境的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哲思的色彩。最后“烟外何人尚吹笛,夜深愁激子胥灵”,更是将孤寂与愁绪推向高潮,子胥的灵魂隐喻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哀伤,使得整首诗在自然描绘的基础上,升华到了对人情世态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越峰青断海门青:描绘越峰与海门的青色景象,展现自然的壮丽。
- 之字江流入杳冥:江水蜿蜒流淌,消失于无尽的迷雾中,传达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 月出岛烟常带湿:月亮升起时,岛上的烟雾湿润,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潮回沙气半浮腥:潮水退去时沙滩的气息,带有海洋的气息,增添了自然的真实感。
- 眼将天水分离合:眼睛似乎在分割天与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身与鱼龙判睡醒:身体与水中的鱼龙共存于梦中,暗示着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 烟外何人尚吹笛:在烟雾之外,有人仍在吹笛,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夜深愁激子胥灵:夜色深沉,愁绪涌动,暗指伍子胥的灵魂,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眼将天水分离合”,比喻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 拟人:如“身与鱼龙判睡醒”,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用词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思念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感伤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 江水:象征人生的流动与无常,表现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 烟雾:象征朦胧与神秘,增添了诗的氛围。
- 鱼龙:象征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哪个地方?
- A. 长江
- B. 钱塘江
- C. 黄河
-
诗中提到的“子胥”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伍子胥
- C. 诸葛亮
-
诗中“月出岛烟常带湿”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幸福
- B. 孤独
- C. 激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黄景仁的《钱塘江舟中看月》,同样描绘了月亮带来的孤独情感,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思乡情感,而黄景仁则在自然描绘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黄景仁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