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
时间: 2025-04-29 04:38: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
只耳兽啮环,长唇鹅擘喙。
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
古书虽满腹,古有篆五字不可识。
苟有用我亦随世。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关于一种古老的铜器,形似小鼎,顶部有两根柱子,可以用来盖住。
耳边的狮子兽咬着环,长嘴像鹅的嘴那样开合。
三只爪子锐利,春天的蒲草短小,
两根柱子高高竖起,像秋天的细菌一样。
你看它翻覆之间,翻成三角形,像是两个发髻一样。
尽管我有满腹古书,但古代的篆书五个字我却看不懂。
只要有用,我也随波逐流。
可叹你一见就称它为鼎,一旦注入水,便随之漂逝。
不如学习鸱夷,整天饮酒才是明智之计。
注释
- 胡穆秀才:指一位名叫胡穆的秀才,可能是某位历史人物。
- 古铜器:古代的铜器,常用于祭祀或日常生活中。
- 啮环:指兽类咬住环状物体。
- 三趾:指三只爪子,象征着某种动物。
- 覆:覆盖、翻转。
- 篆:古代的一种书法体,通常难以辨认。
- 鸱夷:一个古代的地名,象征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文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广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古物的思考与对古代文化的追溯。苏轼处于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但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失落和现代文化的浮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铜器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古铜器的外形和特征,诗人不仅展现了对古物的细致观察,也引发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中“古书虽满腹,古有篆五字不可识”一句,揭示了古代文化的深邃与难以解读,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无奈。
此外,诗中“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表达了对人们对古物的误解和肤浅看法。诗人用鸱夷的隐喻,提出了放下过往,享受当下的生活哲学,强调了饮酒作乐的价值。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则由对古物的敬仰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只耳兽啮环:描绘古器具的细节,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
- 长唇鹅擘喙:用比喻形容器的造型,展现其独特的美感。
- 三趾下锐春蒲短:暗示古器与自然的关系,象征生命的短暂。
- 两柱高张秋菌细:强调古器的结构,暗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脆弱。
- 古书虽满腹:表达知识的积累,但对古文化的理解却有限。
- 苟有用我亦随世: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妥协态度。
- 嗟君一见呼作鼎:表达对他人误解的无奈。
-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建议享受当下,珍惜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铜器比作鼎,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铜器以生命,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古文化的追溯与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珍惜。诗人通过古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铜器: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兽:象征自然与生命的原始力量。
- 酒:代表生活的乐趣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铜器的特点是什么?
- A. 大而重
- B. 小而轻
- C. 复杂多样
- D. 光滑平整
-
“古书虽满腹”是什么意思?
- A. 知识渊博
- B. 对古文化的无知
- C. 书本多而无用
- D. 学问深厚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苏轼的《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但苏轼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李白则强调对现实的洒脱与豪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