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
时间: 2025-01-11 07:5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
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枯槎远可将。
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
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
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千年古木卧无梢,浪卷沙翻去似瓢。
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
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
白话文翻译
蜀江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波涛汹涌的景象,江边的枯木在远方静静地伫立。即使离开故乡还能够带着三头牛的重担,汲水的事情何必要为了一位忙碌的男子而劳神呢?崎岖的山路好事者应该笑我,冷淡的心情反而让我感到愉悦。遥想那皎洁的月光,在清凉的夜晚洒落窗前,照耀着波光粼粼的江面。那千年古木卧在那里没有枝叶,浪潮翻卷沙子,像一个瓢一样。几次经历秋天,生长出青苔,至今依然在江水的滋润下。泪水盈眶,疑似有蛟龙在吐气,断崖之处人们说那是霹雳的声音。古代的木材虽大,却没有适用的地方,不必心怀郁郁地怀念山中的苗木。
注释
- 沧浪:指江水,通常形容水波浩渺的样子。
- 枯槎:干枯的木桩,象征时间的流逝。
- 三犊载:形容留恋故乡,能够带着牛车回乡。
- 好事人:指那些喜欢打听闲事的人。
- 泫然:形容眼泪流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作品广泛,涵盖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表达了他在艰苦环境下的淡然心态和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以“蜀江久不见沧浪”引入,表达了对江河往昔美景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通过“去国尚能三犊载”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全诗的节奏变化、意象交错,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思索氛围。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古木、波浪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恒久。整首诗在情感上保持了一种冷静和淡然,虽有忧伤,却不失豁达,展现出苏轼的胸襟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江久不见沧浪:诗人感叹蜀江的宁静,已久未见波涛。
- 江上枯槎远可将:描述远处枯木的孤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去国尚能三犊载:表达对故乡的眷恋,虽远离故土,但仍可承载回忆。
- 汲泉何爱一夫忙:质疑为了忙碌而失去的生活,强调对自然的向往。
- 崎岖好事人应笑:讽刺那些只会闲聊的人的无知。
- 冷淡为欢意自长:反映出对外界冷漠的自得。
- 遥想纳凉清夜永: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向往。
- 窗前微月照汪汪:夜晚的宁静与清澈,展现内心的平和。
- 千年古木卧无梢:象征岁月的沧桑,生命的无常。
- 浪卷沙翻去似瓢: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与永恒。
- 几度过秋生藓晕:经历了秋冬的季节变迁,生命依然延续。
- 至今流润应江潮:表明自然对生物的滋养,强调生命的循环。
- 泫然疑有蛟龙吐:诗意地描绘出神秘的自然现象。
- 断处人言霹雳焦: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困惑与猜测。
- 材大古来无适用:感叹古树虽大,却无用武之地。
- 不须郁郁慕山苗:不必惋惜,心态应放宽。
修辞手法
- 比喻:“浪卷沙翻去似瓢”是以瓢比喻自然的力量。
- 拟人:“泫然疑有蛟龙吐”,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与动作。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沧桑。
- 古木:代表经历岁月洗礼后的沉稳与沧桑。
- 月光:象征宁静与美好,内心的平和。
- 枯槎: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 A. 忘记
- B. 怀念
- C. 轻视
- D. 无所谓
-
“冷淡为欢意自长”意指什么?
- A. 内心的痛苦
- B. 对生活的淡然
- C. 对他人的忽视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哲理与情感,而李白则表达了豪放与奔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