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

时间: 2024-09-19 21:53:59

词源滟滟波头展,清唱一声岩谷满。

未容雪积句先高,岂独湖开心自远。

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

樽前侑酒只新诗,何异书鱼餐蠹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
作者:苏轼 〔宋代〕

词源滟滟波头展,清唱一声岩谷满。
未容雪积句先高,岂独湖开心自远。
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
樽前侑酒只新诗,何异书鱼餐蠹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雪中游览西湖的情景。湖面波光粼粼,仿佛在轻轻展开,清脆的歌声在岩谷间回荡,似乎连雪都还没堆积,就已经将诗句提升得很高。并非只有湖水让人心醉,云山的景色也使人心远神游。远处的云山如同轻柔的歌眉,山下清澈的流水仿佛是明亮的眼睛。在酒樽前,畅饮美酒吟作新诗,和书写鱼类的简册相比,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 滟滟:波光粼粼的样子。
  • 岩谷:山岩和山谷,指山中的景色。
  • 未容:未让。
  • 岂独:难道只有。
  • 清似眼:形容水的清澈如眼睛一样。
  • 侑酒:用酒助兴,指以酒为伴。
  • 餐蠹简:指吃鱼的同时也在书写,鱼与书简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兼擅诗、词、散文。苏轼的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著称,常常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苏轼在西湖游玩时,正值大雪纷飞。他与友人同游,感受到雪中游玩的乐趣,便即兴作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抒情的表达,展现了苏轼在雪中游西湖的独特体验。诗的开头以“滟滟波头展”开场,生动的湖面波光与雪景形成对比,诗人用“清唱一声岩谷满”来渲染清脆的歌声在山谷间回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明朗的氛围。接下来的“未容雪积句先高”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敏感。诗人不仅陶醉于湖水的美丽,更被云山的景色所感动,展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三联“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则是对自然景色的进一步描写,将云山与清流比作歌眉与眼睛,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最后一联通过“樽前侑酒只新诗”来表达与友人共同饮酒作诗的乐趣,强调文学与饮酒的密切关系,既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友谊的珍视。

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一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豁达与洒脱。诗中的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滟滟波头展:描绘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展现出水的灵动。
  2. 清唱一声岩谷满:歌声在山谷间回荡,强调声音的清脆和广阔。
  3. 未容雪积句先高:雪尚未堆积,诗句却已被提升,暗示诗人与雪的关系。
  4. 岂独湖开心自远:不仅是湖水让人开心,云山也让人心向远方。
  5. 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云如同轻柔的歌眉,形象而生动。
  6. 山下碧流清似眼:山下的碧水清澈明亮,像眼睛一样。
  7. 樽前侑酒只新诗:在酒樽前以新诗助兴,表现出与友人共饮的愉悦。
  8. 何异书鱼餐蠹简:饮酒作诗与书写鱼的简册之间的对比,暗示对生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山比作歌眉,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景物描写,形成层次感,丰富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惜,通过雪中游西湖的美好体验,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诗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以及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光: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
  • :象征着纯洁与宁静,给人一种静谧的美感。
  • 云山:象征着远方与理想,带有一种超脱的情感。
  • 碧流:象征着清澈与真实,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滟滟波头展”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雪景
    b. 湖面波光
    c. 山谷回声

  2. 诗中的“云山”与“碧流”分别象征着什么? a. 友谊与爱情
    b. 理想与现实
    c. 远方与清晰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友谊的珍惜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生活的思考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陆游《游山西村》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两者都有对自然的描绘,李白的诗更加奔放,苏轼则更注重情感与哲思的结合。
  • 苏轼与王安石:王安石的诗多体现政治与理想,而苏轼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交融。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