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时间: 2025-01-11 07:57: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作者:苏轼 〔宋代〕
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
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
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
牛羊烦呵叱,筐筥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开头提到周代的诗歌对苦荼(苦茶)的记载,表明茶在近代的饮用背景。作者因为厌倦了粱米肉食,因此想借助茶来驱散冬日的沉闷。叹息我那五亩的园田,桑树和麦田都被阴霾覆盖,寸土不容闲置,所以我向你乞求茶子的种子。饥寒的日子还未能解除,我已经开始考虑丰收的美好。希望能够通达有无,农民之间不再相互争执。春天来临,冻土开裂,紫色的竹笋已然挺拔。牛羊受到呵斥,筐子和篮子不敢靠近。江南的老道士,日夜流逝,白发苍苍。他年在雪堂中品茶,只能空记桃花的种子。
注释
- 荼苦:古代一种苦味的茶叶。
- 茗饮:茶的饮用。
- 桑麦:桑树和麦子,指的是农田作物。
- 寸地闲:寸土不容闲置,强调利用每一块土地。
- 牛羊烦呵叱:牛羊受到呵斥,描绘农家生活的忙碌。
- 桃花裔:桃花的种子,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风豪放,作品涉及诗、词、文、书法等多个领域,作品数量丰富,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经历了政治的波折和个人的磨难后,苏轼愈加珍惜与自然的联系,向往平静的田园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以及对茶文化的推崇。诗中提到的“荼苦”,不仅是对茶的描述,也暗示了生活中的艰辛。作者因厌倦了单调的饮食,渴望借助茶的清新来驱散冬日的沉闷,体现出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田园的忧虑,虽然土地有限,但他希望每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体现出一种勤劳与节俭的精神。接着,诗中提到的“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展示了作者对未来丰收的美好憧憬,反映了农民在面对自然时的渴望和期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尤其是后半部分提到的“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诗记荼苦:提到周代的诗歌,说明古代对于苦茶的记载。
- 茗饮出近世:表明茶饮文化在近代的普及。
- 初缘厌粱肉:因为厌倦了米肉的味道。
- 假此雪昏滞:借助茶来驱散冬日的沉闷。
- 嗟我五亩园:感叹自己的小园田。
- 桑麦苦蒙翳:桑树和麦田都被阴霾覆盖。
- 不令寸地闲: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利用。
- 更乞茶子蓺:向长老乞求茶子的种子。
- 饥寒未知免:对饥寒仍旧未能解除。
- 已作太饱计:已经开始计划丰收后的生活。
- 庶将通有无:希望能通达有无之道。
- 农末不相戾:农民之间不再争执。
- 春来冻地裂:春天来了,冻土开裂。
- 紫笋森已锐:紫色的竹笋已然挺拔。
- 牛羊烦呵叱:牛羊受到呵斥的情景。
- 筐筥未敢睨:筐子和篮子不敢靠近。
- 江南老道人:提到江南的老道士。
- 齿发日夜逝:随着时间流逝,白发苍苍。
- 他年雪堂品:未来在雪堂中品茶的情景。
- 空记桃花裔:只能空记桃花的种子,表达惋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中“饥寒”与“太饱”的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
- 比喻:将茶比作驱散沉闷的力量,表明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拟人:牛羊受呵斥,生动地描绘了农场的忙碌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依恋,以及对生活美好的追求。通过对茶文化的推崇,折射出对象牙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对自然的敬畏中,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珍贵,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茶:象征清新、宁静与生活的品质。
- 桑麦:代表田园生活的辛勤与劳作。
- 紫笋:春天的象征,生命力的体现。
- 桃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荼苦”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果
B. 一种苦味的茶
C. 一种药材
D. 一种花卉 -
诗人对自己田园的感慨主要体现在哪一句? A. 饥寒未知免
B. 不令寸地闲
C. 江南老道人
D. 春来冻地裂 -
诗中表达对未来丰收的期盼的句子是? A. 既作太饱计
B. 只空记桃花裔
C. 牛羊烦呵叱
D. 嗟我五亩园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具生活气息,强调了对田园生活的渴望,而王维则侧重于隐逸与自然的结合,展示出不同的诗风和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发展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