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斋月明。
遥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声。
白话文翻译:
三个人在同一天同行,留下了高高的书斋和明亮的月光。
遥想那扁舟在京口(即京杭大运河的出入口)漂泊,依旧听见孤独的潮水声。
注释:
- 三人一旦同行:指诗人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仲天贶、王元直)一起出行。
- 高斋月明:高高的书斋在皎洁的月光下,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气氛。
- 扁舟京口:扁舟指小船,京口是河流入海口的地方,此处指代远方的水域。
- 孤枕潮声:孤独的枕头,伴随着潮水的声音,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典故解析:
- 京口:指的是长江和其他水道交汇之处,古时水路交通重要的地方,象征着远行与交流。
- 潮声:古人常以潮声寄情,象征着思念和孤独,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与友人相聚的时刻,表达了对友人的珍重与思念,反映了作者在高斋中静思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友人相聚的温馨与思念的孤独。开头“三人一旦同行”迅速引入了主题,三位朋友的相聚使得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接着“留下高斋月明”,描绘了高斋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给人以宁静与清幽的感觉。这种意境的营造,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诗人与朋友们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共鸣。最后两句则通过想象引出了对远方的思念,“遥想扁舟京口”不仅展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漂泊。“尚余孤枕潮声”则将思念之情升华,暗示了诗人在高斋独处时,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这首诗以友谊为主题,深刻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在相聚与分离之间所感受到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人一旦同行:开启了记叙的模式,表现出默契的友人关系。
- 留下高斋月明:高斋的清幽与明亮,象征着友人相聚时的美好时光。
- 遥想扁舟京口:通过想象的方式,表现出对友人旅行的惦念。
- 尚余孤枕潮声:最后的孤独感与潮水的声音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诗的情感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高斋与月明的结合,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扁舟”、“潮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怀旧与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友谊的描绘,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感。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相聚时光的珍视与对离别后思念的惆怅,展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斋:象征着文人的精神家园,代表了清净与高雅。
- 月明:象征着光明与希望,承载了美好的回忆。
- 扁舟:象征着漂泊与不安,体现了人生旅途的无常。
- 潮声:象征着思念与孤独,寄托了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高斋”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建筑
B. 一种书房
C. 一种饮食 -
“遥想扁舟京口”中的“扁舟”指的是什么?
A. 大船
B. 小船
C. 船只的类型 -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喜悦
B. 思念与孤独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但苏轼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侧重于历史感与家国情怀的结合。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