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9:51:12

文武固天纵,钦明又日新。

化民何止圣,妙物独称神。

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

巍巍本无象,刻画愧孤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武固天纵,钦明又日新。
化民何止圣,妙物独称神。
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
巍巍本无象,刻画愧孤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神宗皇帝的崇敬之情。诗中提到,文治和武功都非常出众的皇帝,智慧和英明与日俱增。他的圣德使民众得到化育,所创造的奇妙事物被称为神奇。治理国家的道理早已超越了古代的三位王者,所有的言论都如《六经》一样醇厚。皇帝的伟大本是无形无象,然而我这孤独的臣子却感到无比惭愧。

注释:

  • 文武:指文治和武功。
  • 钦明:钦佩、明亮,这里形容皇帝的智慧和英明。
  • 化民:教化人民,使其成为有德之人。
  • 三王:指古代的三位圣王,尧、舜、禹。
  • 六籍: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和《乐经》六部经典。
  • 巍巍:形容伟大、崇高。
  • 孤臣:指自己,感到孤独的臣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散文、书法等成就卓越,尤其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挽词创作于神宗皇帝去世之际,表达了苏轼对皇帝的哀悼与崇敬。神宗在位期间,政治上进行了许多改革,推行新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因新旧势力的斗争而饱受争议。苏轼的挽词不仅是对皇帝的追悼,也是对其治国理政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神宗皇帝的深切哀悼和崇敬之情。诗的开头通过“文武固天纵,钦明又日新”两句,强调了皇帝的才华与智慧,赞美他在文治与武功上的成就,并指出这种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仿佛是天赋的恩赐。而“化民何止圣,妙物独称神”则进一步表明皇帝的治国理念超越了古代的圣王,其所创造的社会奇迹让人叹为观止,宛如神灵般的存在。

接下来的“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不仅引用了历史典故,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也显示出苏轼对古代圣王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进而引出对神宗的赞美,认为其治国之道已经超越了三王,言论也如经典般醇厚。

最后一句“巍巍本无象,刻画愧孤臣”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现了作为臣子的自愧与孤独,虽努力想要刻画出皇帝的伟大形象,但又觉得无力与惭愧。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展现了苏轼对皇帝的深切怀念,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文武固天纵:文治与武功都是天赋的才华。
  2. 钦明又日新:智慧和英明与日俱增。
  3. 化民何止圣:能够教化人民的何止是圣人。
  4. 妙物独称神:所创造的奇妙事物被称为神奇。
  5. 政已三王上:治理国家的道理早已超越古代的三位王者。
  6. 言皆六籍醇:所有的言论都如《六经》一样醇厚。
  7. 巍巍本无象:伟大的形象本是无形无象。
  8. 刻画愧孤臣:我这孤独的臣子却感到无比惭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文武”和“钦明”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皇帝的伟大与神灵相提并论,突显其超凡脱俗的形象。

主题思想: 通过对神宗皇帝的赞美与追悼,体现了诗人对政治的关注和对伟大人格的崇敬,表现了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对个人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武:象征文治武功,代表治国理政的能力。
  • 钦明:象征智慧和英明,体现领导者的品质。
  • 化民:代表教化与民众的关系,表现出对人民的关怀。
  • :象征着超凡的能力与成就,表现了对皇帝的崇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王”指的是哪三位圣王? A. 尧、舜、禹
    B. 汉、唐、宋
    C. 孟子、荀子、老子
    D. 朱元璋、李世民、清太祖

  2. 诗中“巍巍本无象”意指什么? A. 皇帝的伟大是无形的
    B. 皇帝的身影高大
    C. 皇帝的政绩显而易见
    D. 皇帝的神奇能力

  3. 诗人对神宗皇帝的感情是怎样的? A. 崇敬与怀念
    B. 无所谓
    C. 敌意与反感
    D. 不屑一顾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均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但苏轼更侧重于对皇帝的赞美与追悼,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国家动乱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的深刻内涵与对国家的责任感,值得细细品味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