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
时间: 2025-01-11 13:0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
作者: 苏轼 〔宋代〕
白话文翻译:
凤凰观赏德行的光辉,远道而来不需等待驱遣。鷾鸸在庭院中依依不舍,瞬间飞来又飞去千百次。怎能与坐井的青蛙相比,谈论天的宽广与变化。即使蛀虫留下文字,枯死后仍遭遇卷走的命运。老牛耕作疲惫,见到月亮也只能妄自喘息。东坡才刚问了三次,南禅却已反复五次。老人只是在旁观看,侍者却已经磨出了茧子。最后的六虫篇,深藏着的恨意与浅薄的言语。
注释:
- 凤凰:象征高洁与德行的人。
- 鷾鸸:一种鸟,象征对故土的留恋。
- 坐井蛙:比喻目光狭隘的人。
- 蠹鱼:蛀虫,寓意对文化和文字的破坏。
- 老牛:象征辛勤劳作的人。
- 东坡:指苏轼自己,因其号为东坡居士。
- 南禅:指南禅寺的长老,代表高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以诗、词、文、书四方面的成就闻名于世,尤其以词作最为突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与南禅长老交流期间,表达了对高僧智慧的钦佩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诗中反映出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视角。诗中通过对比凤凰与井底之蛙,揭示了人的境界与视野的差异。凤凰代表了高尚与追求,井底的青蛙则象征局限与无知,诗人用此对比警示世人应当开阔视野,追求更高的理想。
在描绘蛀虫与老牛的意象时,苏轼表现出对文化传承和辛勤劳动者的敬意。蠹鱼著文字的比喻,反映了对文字与文化被破坏的忧虑,而老牛的疲惫则传递了对辛勤耕作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对生命的珍惜与反思。最后提及“六虫篇”,暗示了对他人作品的理解与回应,似乎在表达一种无奈的情绪,既想寄托深邃的情感,又怕被误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凰览德辉:凤凰在远方观赏着德行的光辉,象征着追求高尚品德的人。
- 远引不待遣:它不需要被驱遣就能前来,表现出自发的追求。
- 鷾鸸恋庭宇:鸟儿恋恋不舍地围绕庭院飞翔,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
- 倏忽来千转:它们快速而灵活地在空中飞转,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变化。
- 那将坐井蛙:反问说,怎能与井底之蛙相比呢?反映出对狭隘视野的批判。
- 而比谈天衍:井底之蛙谈论天空的广阔,显示其无知与幼稚。
- 蠹鱼著文字:蛀虫在文字上留下痕迹,隐喻文化的破坏。
- 槁死犹遭卷:即使枯死了也不能逃避被卷走的命运,表现出无奈。
- 老牛疲耕作:老牛辛勤地耕作,象征着劳动者的辛劳。
- 见月亦妄喘:即使看到月亮,也只能无力地喘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 东坡方三问:诗人自称东坡,表达了自己对问题的探讨。
- 南禅已五反:南禅长老已经反复回应了五次,表明了对话的深入。
- 老人但目击:老人只是旁观,显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侍者方足茧:侍者磨出了茧子,反映出辛勤与努力的结果。
- 最后六虫篇:最后提到的“六虫篇”,象征着对他人创作的反思与对话。
- 深寄恨语浅: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怨恨与无奈,情感复杂而微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凤凰、井蛙等比喻为追求与无知,增强了诗的对比效果。
- 拟人:通过“见月亦妄喘”的描写,为老牛赋予了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鼓励开阔视野,追求高尚品德,同时对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通过对比与隐喻,诗人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凰:象征高尚、追求。
- 井蛙:象征目光狭隘。
- 蠹鱼:象征对文化的破坏。
- 老牛:象征辛勤劳动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凤凰”象征什么? A. 劳动者
B. 高尚品德
C. 井底之蛙
D. 文化传承 -
填空题:诗中提到“老牛疲耕作”,意在表达对__的赞美。
-
判断题:诗中“蠹鱼著文字”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对/错)
答案:
- B
- 辛勤劳动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倾向于哲理与自我反思,而杜甫则集中在现实困境与国事之忧。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