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一作正月十四日夜》
时间: 2025-01-26 03:4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一作正月十四日夜)》
——苏轼
澹月疏星绕建章,
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观,
一朵红云捧玉皇。
薄雪初消野未耕,
卖薪买酒看升平。
吾君勤俭倡优拙,
自是丰年有笑声。
老病行穿万马群,
九衢人散月纷纷。
归来一点残灯在,
犹有传柑遗细君。
白话文翻译
在澄清的月光和稀疏的星星环绕下,建章宫显得格外宁静,仙风轻拂,仿佛带来了御炉散发的香气。侍臣们如同雕鸮一般伫立在明亮的观景台,一朵红云宛如托举着玉皇大帝。薄雪刚刚融化,田野尚未耕种,人们闲适地买酒卖薪,欣赏着繁荣的景象。我的君主勤俭持家,提倡朴素与拙朴,丰收的年头自然充满欢声笑语。即使我已年老多病,仍然在人群中穿行,街道上人来人往,月光洒下。归来时,只见一盏残灯还在闪烁,依稀有传柑的遗留,赠与那位佳人。
注释
- 澹月:清淡的月亮。
- 建章:指建章宫,古代皇宫。
- 侍臣:侍奉的官员。
- 通明观:明亮的观景台。
- 红云:象征祥瑞或尊贵。
- 薄雪:刚融化的雪。
- 升平:安宁繁荣的状态。
- 传柑:传递橘子的习俗,象征祝福与友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富有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宵节前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宁与繁荣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澈的月光和稀疏的星空开篇,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描绘建章宫的仙风和香气,展现了皇家生活的富丽堂皇。接着,诗中描绘了人们在春回大地、薄雪初融的季节中,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繁荣的社会气象。
诗的下半部分则转向个人的感受,诗人虽年老多病,但仍愿意在人群中穿行,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收尾,传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珍视。
整首诗在欢快的节奏中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特有的洒脱与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澹月疏星绕建章:描绘月光和星星的意象,渲染出宁静的氛围。
- 仙风吹下御炉香:通过“仙风”和“御炉香”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 侍臣鹄立通明观:侍臣伫立,体现了对帝王的忠诚与恭敬。
- 一朵红云捧玉皇:红云象征吉祥,表露出对皇权的尊重。
- 薄雪初消野未耕:自然景象与人类活动的结合。
- 卖薪买酒看升平:描绘平民百姓的悠闲生活。
- 吾君勤俭倡优拙:赞美君主的治国理念。
- 自是丰年有笑声:反映丰年带来的欢乐。
- 老病行穿万马群:表达诗人虽老,但心系社会的情怀。
- 九衢人散月纷纷:描绘繁华的夜晚,人潮散去的场景。
- 归来一点残灯在: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犹有传柑遗细君:传柑的细腻情感,表达友谊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侍臣比作雕鸮,突出其静默与忠诚。
- 对仗:如“薄雪初消,野未耕”,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意象:月、星、红云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社会繁荣的欣喜,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宁静与美好,暗示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星星:象征希望与梦想,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
- 红云:象征吉祥与祝福,传达了对皇权的尊敬。
- 薄雪:象征着新的开始,寓意春天的到来。
- 灯光:象征温暖与归属,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
“薄雪初消”中的“薄雪”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特点?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D. 春天 -
“传柑”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友谊与祝福
C. 权力
D. 恩怨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上元侍饮楼上三首》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社会生活的描绘,而后者则是一种孤独的个人感受。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选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