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感事
作者: 蔡国琳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中外名传二十年,元侯勋业纪凌烟。
岂知此老同秦桧,不独甘心献莒田。
举国合辞争割地,疆臣誓死欲回天。
是非何必千秋定,一局残棋已了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事件,经过二十年的风雨,成就了元侯的功业,铭记在心。然而,我们是否知道,历史的某些人物,如秦桧一样,竟然甘愿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全国上下对割地的事情争论不休,而边疆的臣子们则誓言要为国家拼死捍卫。是非对错何必等到千秋之后再去评判,一盘残局的棋局,早已显露出真相。
注释:
- 凌烟:指高大的纪念性建筑或碑文,常用来纪念功勋。
- 秦桧:南宋时期的权臣,以卖国求荣而臭名昭著。
- 莒田:指莒国的土地,象征出卖国家利益。
- 疆臣:边疆的统治者或官员。
- 千秋定:比喻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后再作评判。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蔡国琳,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历史人物及国家命运的思考,反映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情。诗人以“中外名传二十年”开篇,提及元侯的功业,然随着诗句的深入,逐渐转向对秦桧的批评,表达了对卖国行为的不满。诗中对比了忠臣与奸臣之间的鲜明对立,表达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
“举国合辞争割地,疆臣誓死欲回天”两句,展现了国家内部的分歧与外部的威胁,反映出国家在危机面前的无奈与焦虑。而最后两句则是对历史的反思,强调了是非的评判不必依赖于历史的长河,真相常常在当下已然显露。这种对历史的批判与深思,使得全诗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增添了一种哲理的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中外名传二十年:指元侯的功业为世人所知,历经时间的考验。
- 元侯勋业纪凌烟:元侯的成就是被铭刻在历史之上的,得以流传。
- 岂知此老同秦桧:却不知这些功臣中,也有如秦桧般的背叛者。
- 不独甘心献莒田:不仅仅是出卖土地,更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
- 举国合辞争割地:全国上下对此事争论不休,形成了广泛的社会焦虑。
- 疆臣誓死欲回天:边疆的统治者誓言要为国家拼死捍卫。
- 是非何必千秋定:历史的评判不必等到千年后。
- 一局残棋已了然:真相就像一盘残局,早已显而易见。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忠臣和奸臣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 隐喻:“一局残棋”代表着已经明朗的历史真相。
- 反讽:对秦桧的提及,通过对比表现出对贼臣的不屑与愤怒。
-
主题思想: 诗歌深刻反映了国家和历史的复杂性,表达了对背叛行为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诗人强调了忠诚与背叛的道德选择,呼吁人们要清醒地面对历史与现实。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元侯:象征着国家的伟大成就与英雄人物。
- 秦桧:象征着背叛与卖国行径。
- 莒田:象征着国家的领土与利益。
- 疆臣:代表边疆的忠诚与捍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秦桧”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a) 汉朝
b) 唐朝
c) 南宋
d) 明朝 -
“一局残棋”在诗中比喻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复杂的历史
c) 明显的真相
d) 国家利益 -
诗中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愤怒与忧虑
c) 快乐
d) 无奈
答案:
- c) 南宋
- c) 明显的真相
- b) 愤怒与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宋之问《渡汉江》
-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但杜甫的作品更多体现个人的忧国情怀,而蔡国琳则强调历史的反思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史中的诗词与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