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陈伯修殿院 其一》

时间: 2025-01-24 16:08:49

尘劳常共笑,匆遽忽相违。

已失重归约,应无再见时。

短长前事定,来去几人知。

阴籍更何累,惟馀身后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尘劳常共笑,匆遽忽相违。
已失重归约,应无再见时。
短长前事定,来去几人知。
阴籍更何累,惟馀身后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陈伯修的悼念。诗中提到,尘世的劳苦常常伴随着欢乐,但在匆忙中却渐行渐远。我们已经失去了重聚的约定,恐怕再也无法相见。过去的事情短暂而漫长,来来去去的又有几人能够知晓。即使阴间的册籍也没有什么牵挂,留下的只是对身后悲伤的感慨。

注释:

  • 尘劳:指世俗的劳苦与烦恼。
  • 匆遽:匆忙、急促。
  • 重归约:重新相聚的约定。
  • 短长:短暂与漫长,指经历的事情。
  • 阴籍:阴间的记录,指生死的牵挂。
  • 身后悲:对离世之后的悲伤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其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社会观察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裳为悼念好友陈伯修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在宋代,文人之间的友情深厚而真挚,诗人通过这首诗寄托了对友人的哀思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友谊易逝的感悟。开头两句“尘劳常共笑,匆遽忽相违”揭示了生活的矛盾: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虽然常常伴随着欢笑,但却也因为匆忙而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诗人以此为引,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再相见无望的惋惜。

“已失重归约,应无再见时”更是将这种失去感推向高潮,表明了对重聚的渴望已成无法实现的梦。接下来的“短长前事定,来去几人知”则体现了对往事的回忆与感叹,人生的经历如同短暂的梦境,难以捉摸。

最后一联“阴籍更何累,惟馀身后悲”总结了全诗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死的无奈与沉重的悲伤。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尘劳常共笑”:生活中的劳苦与欢乐并存。
    • “匆遽忽相违”:匆忙中人与人渐行渐远。
    • “已失重归约”:已经失去了再见的约定。
    • “应无再见时”:恐怕再也无法相见。
    • “短长前事定”:经历的事情有短也有长。
    • “来去几人知”:来来去去的又有几人能够知晓。
    • “阴籍更何累”:阴间的记录又何须牵挂。
    • “惟馀身后悲”:留下的只有对身后悲伤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短长”与“来去”,形成对比,增强诗意。
    • 拟人:将阴籍赋予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陈伯修的追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友谊的珍贵,同时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 尘劳:象征人世间的琐碎与烦恼。
  • 重归约: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阴籍:象征生死之间的无奈与追忆。
  • 身后悲:象征对逝去时光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尘劳常共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忧伤
    • C. 矛盾
  2. “已失重归约”中“重归约”的意思是什么?

    • A. 重新相聚的约定
    • B. 失去的时间
    • C. 重要的回忆
  3. 诗的最后一句“惟馀身后悲”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逝去的哀伤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但在风格上更显沉重。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过往的惆怅,风格较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黄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