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夫人挽辞 其三》

时间: 2025-02-04 15:42:26

慰使来三殿,浇觞走百官。

送行千乘富,归宿万家宽。

自今腾空往,谁能入定观。

晓堂终不见,谁展佛书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国夫人挽辞 其三
作者: 黄裳 〔宋代〕

慰使来三殿,浇觞走百官。
送行千乘富,归宿万家宽。
自今腾空往,谁能入定观。
晓堂终不见,谁展佛书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重要人物离去的伤感。诗人描述了送行的场景:使者来到了三殿,举杯祝酒,众多官员都在场。送行的车马千乘,归宿的家庭安宁宽广。从今往后,这位重要的人物将腾空而去,谁还能进入那平静的境界?清晨的堂屋再也见不到他,谁还会翻看佛书?

注释

  • 慰使:指安慰使者,表示对离去者的哀悼。
  • 三殿:指皇宫中重要的殿堂,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 浇觞:举杯祝酒,表示送别的礼仪。
  • 千乘:形容送行的车马众多,象征着富贵与权势。
  • 腾空往:形容离去,飞向空中,隐喻死亡或极高的境界。
  • 定观:指一种宁静的思考状态或境界。
  • 晓堂:清晨的堂屋,象征着温暖与安全的家庭环境。
  • 佛书:指佛教经典,象征着智慧与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反映出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风格清新婉约,常用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秦国夫人挽辞 其三》是黄裳为挽悼一位重要的贵人而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贵身后事的重视,以及对于离别的深切感受。诗中表现的送别礼仪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种伤感且庄重的送别场景。诗的开头写到“慰使来三殿,浇觞走百官”,从细节入手,营造出一种隆重的氛围。众官聚集,举杯祝酒,体现出对离去者的尊重与怀念。接着,诗人通过“送行千乘富,归宿万家宽”,描绘了送别的盛大场面与离去者的富贵地位。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开始表达对未来的无奈与惆怅。“自今腾空往,谁能入定观”,这句道出了对离去者无法再见的哀伤,仿佛他已经飞升到无法触及的境界,留给世间的人们无尽的思念与孤独。最后两句“晓堂终不见,谁展佛书看”,则在情感的顶峰处,强调了失去的重要性与不可逆转的事实,佛书的意象也增添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仿佛在提醒世人珍惜当下。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邃,表达了对离去者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慰使来三殿:使者来到了重要的殿堂,表示对离去者的哀悼。
  2. 浇觞走百官:众多官员齐聚,一同举杯祝酒,显示出送别的热闹场面。
  3. 送行千乘富:送行的车马众多,象征着离去者的显赫地位与财富。
  4. 归宿万家宽:离去者的归宿安宁,暗含对家人安好的祝愿。
  5. 自今腾空往:从今往后他将不在世,飞往空中,象征死亡或高远的境界。
  6. 谁能入定观:有谁能达到那种宁静、超然的境界呢?
  7. 晓堂终不见:清晨的堂屋再也见不到他,表达了深深的失落。
  8. 谁展佛书看:没有人再翻看佛书,象征着对智慧与安宁的追求失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送行千乘富,归宿万家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腾空往”比喻离去、升天,暗示死亡的意味。
  • 拟人:将“晓堂”赋予感情,使其生动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离去者的缅怀,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亲情的珍惜。诗人在描写送别的场景时,渗透出对生死、离合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悲伤而又庄重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殿:象征权力与尊贵。
  • :酒杯,象征友谊与祝福。
  • 千乘:车马众多,象征富贵与盛大。
  • :象征超然与死亡。
  • 晓堂:象征温馨的家庭环境。
  • 佛书:象征智慧与灵魂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慰使”指的是: A. 安慰使者
    B. 使者的名字
    C. 送别的过程
    D. 离去者的身份

  2. 诗中提到的“千乘”的意思是: A. 普通的车马
    B. 形容车马众多
    C. 形容贫穷
    D. 形容孤独

  3. “谁能入定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无奈与惆怅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同样是送别题材,表现了对朋友前程的祝福与依依不舍之情。
  2. 《夜泊牛渚怀古》

    • 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诗人与黄裳相似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各类古诗词研究文献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