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1-11 20:02: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雨鸣廊,微吟和漏,秋衾初试吴绵。
人病花愁,明蟾能几回圆。
旧游已是霜蓬散,况惊传江上烽烟。
最凄然,渺渺苍波,何日归船。
高寒把袂当时语,甚冰轮未满,先照离筵。
云海沈沈,清辉知在谁边。
孤尊对影从来惯,算销魂未抵今年。
再休言,一样情怀,千里婵娟。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轻敲打着走廊,微风轻吟着漏水声,秋天的被子刚刚试用吴绵织成的。
人因疾病而忧伤,花儿也愁苦,明月能几次圆满呢?
往日的游玩已经像霜蓬一样散去,更何况如今江上烽烟四起,让人惊心。
最凄凉的,便是那渺渺的苍波,不知何时才能归船。
那高寒的地方,曾经在一起说过的话,如今即使冰轮未满,也先映照着离别的筵席。
云海沉沉,清辉又是谁在身边呢?
孤独的酒杯对影而饮,向来是习惯,算起来心魂已然消散,但这年头却犹未抵达。
再也不要说,情怀还是一样,千里之外的明月依旧如初。
注释
- 细雨鸣廊:细雨轻声敲打走廊,形象生动。
- 吴绵:指一种柔软的丝绸布料,常用于制作被褥。
- 明蟾:指明亮的月亮,蟾蜍常用来比喻月亮。
- 霜蓬:形容往日的游玩如同霜打的蓬草一般散去,苍凉而无奈。
- 烽烟:战火的信号,象征动乱与离别。
- 高寒把袂:高冷的地方,曾经一起谈论的情景。
- 冰轮未满:月亮尚未圆满,暗喻离别的情感依旧未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宁,近代著名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社会动乱的感叹。
创作背景
《高阳台》是丁宁在经历个人困苦和社会动荡后的沉思之作,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高阳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细雨鸣廊”设定了雨天的氛围,给人一种清冷之感。接下来的“秋衾初试吴绵”,则象征着诗人对温暖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雨、明月、霜蓬和烽烟等意象,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困境的无奈。尤其是“何日归船”一句,表达了对未来归属的渴望与无奈。
诗中不断出现的孤独感与对家乡的思念,交织成一幅悲凉的画面。最后一句“再休言,一样情怀,千里婵娟”,则是对情感的坚持与期望,尽管时光流逝,情怀依旧如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雨鸣廊:细雨声在走廊中响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微吟和漏:微风轻轻吟唱,和着漏水声,象征着忧伤的心境。
- 秋衾初试吴绵:新用的吴绵被子,暗示着诗人的孤独与寒冷。
- 人病花愁:人因病痛而愁苦,花也随之凋零,情景交融。
- 明蟾能几回圆:明亮的月亮能几次圆满,表明对完美时光的渴望。
- 旧游已是霜蓬散:往日游乐已如霜打蓬草,消逝得无影无踪。
- 况惊传江上烽烟:更有江上烽火传来,象征动乱与离别。
- 最凄然,渺渺苍波,何日归船:最沉重的孤独感,渺渺苍波中不知何时能归。
- 高寒把袂当时语:在高寒之地,回忆曾经的相聚。
- 甚冰轮未满,先照离筵:即使月亮未圆,也照亮了离别的筵席。
- 云海沈沈,清辉知在谁边:云海沉沉,清辉又在何处。
- 孤尊对影从来惯:孤独的酒杯对影而饮,习惯了这样的孤独。
- 算销魂未抵今年:算起来,心神已然消散,但这一年里依然未能释怀。
- 再休言,一样情怀,千里婵娟:再也不要说,情怀依旧,千里之外的明月依旧如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明蟾”,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细雨鸣廊,微吟和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把雨声和风声拟人化,使情感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切感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雨:象征细腻的情感和孤独。
- 明蟾:象征希望和思念。
- 霜蓬:代表过去的消逝与无奈。
- 烽烟:象征战争与动乱。
- 苍波:代表广阔不知归处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细雨鸣廊”中的“鸣”字可以理解为: A. 响声 B. 叫声 C. 歌声
-
“明蟾能几回圆”中的“明蟾”指的是: A. 星星 B. 太阳 C. 月亮
-
诗中提到的“高寒把袂当时语”表达的情感是: A. 欢乐 B. 怀念 C. 愤怒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家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直接回忆,而《高阳台》则更为沉郁,情感更为复杂。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涉及月亮的意象,但苏轼的诗更显豪放,而丁宁则显得细腻而忧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