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冯志青龙华饯春图》
时间: 2025-01-11 21:47: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钿毂芳尘,红楼梦迹,寻春春向谁边。
拾翠人逢,衣香惯惹吟鞭。
东风十里淞南路,任消磨金粉年年。
比天台一饭胡麻,本事流传。
欢场例有团沙感,话杜郎丝鬓,倦对茶烟。
小字冰缣,诗心为致缠绵。
桃花人面依然在,唤真真画里相看。
只愁它玉树残歌,咽尽啼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惆怅。开头提到“钿毂芳尘”,形容繁华的场景和梦幻般的记忆,令人感怀春日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接着,诗人提到与世人相逢的情景,衣香满溢,诗意盎然。东风拂面,走在淞南路上,时光流转,金粉年年消磨,感叹岁月的无情。随后,诗人用“天台一饭胡麻”来比喻人间的传奇与流传,欢场中的嬉笑与谈论,尽显人间烟火气。最后,诗中提到桃花与人面,似乎在追忆旧日情景,然而又担忧美好时光的逝去,声音与歌声交织,令人心生惆怅。
注释
- 钿毂:指华丽的车轮,象征繁华的生活。
- 芳尘:指花香和尘埃,这里暗示春天的景象。
- 红楼梦迹:指红楼梦中的美好记忆,象征着理想与追忆。
- 拾翠:意为采摘春天的美好,象征寻觅与享受。
- 东风:春风,象征生命的复苏。
- 金粉:指美好生活的光辉与奢华。
- 桃花人面:指美丽的女子,象征青春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孙桐(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浓厚的抒情风格。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惋惜,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冯志青龙华饯春图》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钿毂芳尘”体现出繁华的生活,而“桃花人面”则是对青春年华的追忆。诗人在描绘春天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春天再美,终究会被时光吞噬。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春天的美景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既欢快又惆怅的情感基调。整首诗虽表面上充满春意,却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思,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钿毂芳尘,红楼梦迹:描绘出华丽和梦幻的场景,表现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追忆。
- 寻春春向谁边: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询问春天的去处。
- 拾翠人逢,衣香惯惹吟鞭:描写人与春天相遇的美好情景,衣香四溢,诗意盎然。
- 东风十里淞南路:通过东风的描绘,展现春天的气息。
- 任消磨金粉年年: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奢华逐渐消磨。
- 比天台一饭胡麻,本事流传:用典故表达流传的故事,暗示生活的珍贵与短暂。
- 欢场例有团沙感:描绘欢场的热闹与欢愉。
- 话杜郎丝鬓,倦对茶烟:提到昔日的情景,表现出倦怠与思考。
- 小字冰缣,诗心为致缠绵: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 桃花人面依然在:追忆往昔的美好,桃花人面始终如旧。
- 只愁它玉树残歌,咽尽啼鹃:表达对美好事物消失的忧愁,叹息春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花人面”,比喻美丽的女子。
- 拟人:如“东风十里”,赋予春风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钿毂:象征繁华与奢华。
- 桃花:象征青春、美好与爱情。
- 东风:象征生命与希望。
- 杜郎丝鬓:象征爱情与青春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钿毂芳尘”主要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繁华
C. 自然 -
“东风十里淞南路”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结束
B. 生命的复苏
C. 战争的到来 -
诗中提到的“桃花人面”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的追忆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夏孙桐的《高阳台·冯志青龙华饯春图》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夏孙桐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流逝,而李清照则更显内心的柔情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