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安太君挽辞》

时间: 2025-01-24 16:08:41

荣知随养去,恨向盖棺归。

故里三千远,浮生七十稀。

晓台空匣鉴,秋露谩沾衣。

相伴勤田上,残蟾与夕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荣知随养去,恨向盖棺归。
故里三千远,浮生七十稀。
晓台空匣鉴,秋露谩沾衣。
相伴勤田上,残蟾与夕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的寿安太君的深切怀念与哀痛。诗中提到,荣华富贵最终都将随时间而去,令人惋惜的是,去世时只能归于棺木之中。故乡距离遥远,人生短暂而稀少。早晨的台上空荡荡的,镜子里没有影像,秋天的露水无端地沾湿了衣服。在田间劳作的时光里,只有残月和夕阳陪伴着我。

注释:

  • 荣知:指荣华和知遇,泛指生活的富贵与顺遂。
  • 盖棺归:指去世,意为一生的归宿。
  • 故里:指家乡,这里强调了与故乡的距离。
  • 浮生:指短暂的生命,强调人生的无常。
  • 晓台:指早晨的台子,寓意清晨的宁静。
  • 空匣鉴:意为空荡荡的镜子,象征失去反映的生活。
  • 残蟾:指残月,象征着光阴的流逝。
  • 夕晖:指黄昏的阳光,暗示生活的余晖与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裳,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他的诗风常以简洁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创作背景:本诗为挽辞,写作于黄裳失去亲人的时候,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死的思考和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寿安太君挽辞》是一首充满哀伤却又不失哲理的挽诗。诗中通过对荣华富贵的淡然态度,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开篇的“荣知随养去”直接点明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暗示着即使拥有再多的富贵,终究也无法逃避死亡的宿命。接着“恨向盖棺归”则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与无法再见的痛苦。

“故里三千远,浮生七十稀”进一步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生命的脆弱,三千里外的故乡不仅是地理的距离,也是情感的隔阂。在这短暂而稀少的生命中,作者似乎感到了一种无奈与失落。后两句“晓台空匣鉴,秋露谩沾衣”则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孤独画面,寂静的台面上没有影像,秋露无意间沾湿了衣服,仿佛在反映着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在最后的“相伴勤田上,残蟾与夕晖”中,诗人以自然意象作为陪伴,既有对逝者的追忆,也有对日常生活的依恋,展现出一种生活的坚韧与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荣知随养去:荣华富贵随养育而来,终究会消逝。
  2. 恨向盖棺归:对生命的结束感到惋惜,无法再见。
  3. 故里三千远:故乡遥远,象征着对故土的思念。
  4. 浮生七十稀:人生短暂,七十年不过是微不足道。
  5. 晓台空匣鉴:清晨的台子上没有反射,象征失去。
  6. 秋露谩沾衣:秋露无意间湿润了衣服,暗示孤独。
  7. 相伴勤田上:在田间劳作时的陪伴,生活的印记。
  8. 残蟾与夕晖:残月与夕阳的景象,象征生活的余晖。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如“晓台”、“秋露”、“残蟾”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哀伤的氛围。
  • 比喻:通过“空匣鉴”比喻失去的反映,突出内心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慨,传达了深沉的哀伤与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 荣华:象征世俗的成功与名利,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 故里:代表着根与归属,是情感的寄托。
  • 秋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残蟾:暗示着生命的结束与光辉的消逝。
  • 夕晖:象征着生活的终结与回忆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荣知随养去”指的是什么?

    • A. 财富的消失
    • B. 人生的无常
    • C. 亲情的断裂
  2. “晓台空匣鉴”中的“匣鉴”指的是什么?

    • A. 镜子
    • B. 盒子
    • C. 水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比较黄裳的挽辞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对生命的感慨与历史的思考,但黄裳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强调国家与时代的悲凉。两者都展示了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共通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黄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