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招四时吟 其四》

时间: 2025-01-11 04:56:33

木炭供来日,陂塘半涸冰。

草枯归牧马,寒重敛飞蝇。

沙渍衣多垢,山童雪不凝。

客游闲戏笔,真个悟三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招四时吟 其四
作者: 和琳 〔清代〕

木炭供来日,陂塘半涸冰。
草枯归牧马,寒重敛飞蝇。
沙渍衣多垢,山童雪不凝。
客游闲戏笔,真个悟三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寒冬的景象。木炭供暖已经准备好,水塘一半干枯结冰。草已枯黄,牧马的人也开始归来,寒冷的天气让飞虫都不再活跃。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沙土,山中的小孩在雪中玩耍却无法凝聚成雪。身为客游的我,心境悠闲,随意挥笔,真正体悟到三乘的道理。


注释:

字词注释

  • 木炭:指用木材炭化而成的燃料,常用于取暖。
  • 陂塘:指的是田间的水塘。
  • 牧马:放牧马匹。
  • :收敛、减少。
  • 飞蝇:指飞舞的小虫子。
  • 沙渍:衣服上沾染的沙土。
  • 山童:山里的小孩子。
  • 三乘:佛教的教义,指小乘、大乘和圆满乘。

典故解析

  • “三乘”源于佛教,指的是不同的教义层次,代表追求的不同阶段,表明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和琳(约1680-约1750),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感受,表达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西招四时吟 其四》是一首描绘冬季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出寒冷季节的特征与人们的生活状态。首句“木炭供来日”,展现了冬季的寒冷与人们取暖的准备,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现实。而“陂塘半涸冰”则通过水塘的干涸与结冰,描绘出冬天的冷酷与无情。接下来的“草枯归牧马”,表现了自然的萧条与动物的归途,传递出一种归属感与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寒重敛飞蝇”,表现出冬天的沉寂与安宁,飞虫的消失更是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诗中提到的“沙渍衣多垢”,则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山童雪不凝”则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中孩童的天真与无邪,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客游闲戏笔,真个悟三乘”则揭示了诗人在游历中的思考与领悟,表达了他在繁忙生活中对佛教哲理的理解。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冬季景象,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与哲理的思考,充满了深邃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木炭供来日:为寒冬准备木炭取暖,暗示即将到来的寒冷。
  2. 陂塘半涸冰:水塘一半干涸,另一半结冰,描绘冬季的景象。
  3. 草枯归牧马:草已枯黄,牧马的人归来,体现出自然生机的衰退。
  4. 寒重敛飞蝇:寒冷的天气让飞虫沉寂,表现出冬天的冷清。
  5. 沙渍衣多垢:身上沾满了沙土,暗示生活的艰辛。
  6. 山童雪不凝:山中的小孩在雪中玩耍,雪无法凝聚,展现出孩子的纯真。
  7. 客游闲戏笔:身为客游的诗人,悠闲地挥笔作诗。
  8. 真个悟三乘:真正领悟到佛教的三乘哲理,体现了内心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手法,如“草枯”和“山童”,渲染出冬季的冷清与儿童的天真。
  • 意象丰富,如“木炭”、“飞蝇”等,生动展现了生活的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冬季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幽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炭:象征温暖与生活的必需。
  • 陂塘: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逝。
  • 草枯:象征生命的凋零与自然的严酷。
  • 飞蝇:象征生机的消逝与环境的冷清。
  • 沙渍: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劳作的痕迹。
  • 山童:象征纯真与无邪的童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木炭”主要是用来做什么?

    • A. 煮饭
    • B. 取暖
    • C. 上香
    • D. 烧水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陂塘半涸冰”体现了冬季的__

  3. 判断题:诗中“沙渍衣多垢”表达了生活的轻松。 (对/错)


答案

  1. B
  2. 冷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和琳的《西招四时吟 其四》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和琳更关注冬季的冷清与内心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注重秋天的静谧与生活的悠闲。两者风格各异,体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和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