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发背单甸,云重近鲁城。
水连春渚阔,桥度泗阳清。
望国仍高雉,尼山横锦屏。
崇林郁庙貌,虔谒展平生。
白话文翻译:
清晨出发,背负着单薄的行囊,云层厚重接近鲁城。
水面广阔,春天的滩涂与之相连,桥梁横跨清澈的泗阳。
远望祖国,依然可见高高的雉鸟,尼山如同华美的屏风。
崇高的林木环绕着庙宇的雄伟,虔诚地拜谒,展现我平生的心愿。
注释:
字词注释:
- 晨发:早晨出发。
- 单甸:单薄的行囊或包袱。
- 鲁城:指山东的鲁地,古代孔子的故乡。
- 泗阳:指泗水和阳信交汇之地,水清而明。
- 高雉:高飞的雉鸟,象征自由和对家国的眷恋。
- 尼山:尼山是孔子的故乡,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 崇林:高大的树林,象征着自然的雄伟和宁静。
- 虔谒:虔诚地拜访或祭拜。
典故解析:
- 鲁:指的是鲁国,孔子的故乡,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
- 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万达,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故国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流畅,富有韵律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旅行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明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寄托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入鲁》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诗中的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开篇“晨发背单甸,云重近鲁城”,描绘了诗人清晨出发的情景,背负轻便的行囊,云层是否厚重,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未知。接下来的“水连春渚阔,桥度泗阳清”,则展现了水面广阔、春日景色的生机与清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此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与生命的活力。
后两联“望国仍高雉,尼山横锦屏”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情感,雉鸟象征着自由与归属感,而尼山则是文化与道德的象征,结合在一起,渗透出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认同。最后一联“崇林郁庙貌,虔谒展平生”,展现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表明了诗人虔诚的态度与对人生理想的追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情的乡愁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敬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发背单甸:描绘了清晨诗人出发时的状态,暗示了旅途的孤独与简单。
- 云重近鲁城:云层厚重,象征着压迫感与旅程的艰辛,鲁城则是情感寄托。
- 水连春渚阔:描绘春天的水面,展现自然的开阔与生机。
- 桥度泗阳清:桥梁的存在增强了人与自然的连接,泗阳的清澈则传达了清新的气息。
- 望国仍高雉:高飞的雉鸟象征着对家国的眷恋与思念。
- 尼山横锦屏:尼山作为文化象征,与锦屏的美丽结合,表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 崇林郁庙貌:崇高的林木环绕着庙宇,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虔谒展平生:表达了作者虔诚地向先贤致敬的情感,展现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尼山横锦屏”,将尼山比作美丽的屏风,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
- 对仗:如“水连春渚阔,桥度泗阳清”,形成了整齐的韵律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故国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人生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发: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鲁城:象征传统文化与故乡情。
- 春渚: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泗阳:清澈的水象征纯净与宁静。
- 高雉:象征对自由与归属的追求。
- 尼山:文化的象征,代表道德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鲁城”象征什么?
A. 自由
B. 文化与故乡
C. 自然景观 -
“晨发背单甸”中“单甸”的意思是什么?
A. 背包
B. 行囊
C. 旅途 -
诗中提到的“高雉”象征着?
A. 思乡
B. 自由与归属
C. 自然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入鲁》与《早发白帝城》均描绘了旅行的情感与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对故乡的思念,后者则侧重于晨光的美丽与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十九首》
- 《唐诗三百首》
- 《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