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诗十首 其九》

时间: 2025-01-11 05:20:38

静里功夫去倦昏,动时酬应岂忘存。

儒家主敬无迁位,释氏观心不二门。

差遣万缘归色相,贯穿三教合乾坤。

生知默喻刚柔信,无极源流独觉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里功夫去倦昏,
动时酬应岂忘存。
儒家主敬无迁位,
释氏观心不二门。
差遣万缘归色相,
贯穿三教合乾坤。
生知默喻刚柔信,
无极源流独觉尊。

白话文翻译:

在安静中修身养性,消除疲倦与昏沉;
在行动中回应事物,岂能忘记真实存在。
儒家讲究尊重与敬意,不随意迁移自己的位置;
佛教则观察内心,领悟不二的道理。
将万事万物都归结为表象,
贯穿三教(儒、释、道)融合天地。
在沉默中领悟刚柔并济的信念,
无极的源头流淌,独自体会尊贵的境界。

注释:

  • 静里:指在安静的状态中。
  • 功夫:修行、努力。
  • 倦昏:疲倦和昏沉的状态。
  • 儒家释氏:分别指儒教与佛教。
  • 观心:观察内心。
  • 不二门:佛教用语,指事物的本质无二,不分彼此。
  • 万缘:万事万物。
  • 色相:形象和表象。
  • 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
  • 无极:宇宙的本源,代表无边无际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应星,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和诗人,尤其以其在农业和物理学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融合科学思考与哲学理念,具有深刻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的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三教融合的理解与思考,体现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透过静与动的对比,深刻地探讨了内心的修炼与外在的反应。诗人在“静里”通过修身养性,寻求内心的宁静,而在“动时”则是对外界的感应与回应,体现了“内外合一”的哲学思想。诗中提到的儒家和释氏,分别代表了尊重和内观的智慧,显示出诗人对不同哲学思想的包容与借鉴。通过“万缘归色相”的表达,诗人强调了表象与本质的统一,呈现出一种超越于表象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将这种深邃的思考升华到“无极源流”的境界,显示出对生命本源的尊重与敬畏。这首诗不仅是对哲学智慧的探讨,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里功夫去倦昏:在静谧中修炼自我,消去疲惫和昏沉。
  • 动时酬应岂忘存:在行动中回应外界,绝不能忘记真正的自我存在。
  • 儒家主敬无迁位:儒家强调尊重,位置不随意改变。
  • 释氏观心不二门:佛教观察内心,领悟无二的真理。
  • 差遣万缘归色相:将万事万物归结为表象。
  • 贯穿三教合乾坤:将儒释道三教贯通,与天地相融合。
  • 生知默喻刚柔信:在内心的沉默中,领悟刚柔并济的信念。
  • 无极源流独觉尊:在无极的源头中,独自体会尊贵的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静与动的对比,反映出内心修炼与外在行为的关系。
  • 比喻:将哲学思想形象化,使读者更易理解。
  • 排比: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气势。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儒释道三教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修炼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探讨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平静与修炼。
  • :象征外在的应对与反应。
  • 儒家:代表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
  • 释氏:象征内心的探索与觉悟。
  • 三教合一:象征思想的包容与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儒家主敬”主要强调什么? A. 尊重与敬意
    B. 行动与反应
    C. 内心的宁静
    D. 追求权力

  2. “无极源流”在诗中代表什么? A. 生命的终点
    B. 人生的意义
    C. 宇宙的本源
    D. 外在的表现

  3. 诗中提到的“三教”指的是哪三种思想? A. 儒教、道教、基督教
    B. 儒教、佛教、道教
    C.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D. 儒教、基督教、佛教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题都城南庄》崔护

诗词对比

  • 对比《静夜思》,李白通过静谧的夜晚表达思乡之情,而宋应星在静中修身养性,思考人生哲理。
  • 对比《登高》,杜甫在感慨时局与个人命运,宋应星则在探讨内心与外界的关系,展现出不同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哲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宋应星及其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