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秬灵山亭宴集宠戏之句》
时间: 2025-01-27 04:11: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李秬灵山亭宴集宠戏之句
晁补之
胜游谁继竹林贤,
岘首高情自邈然。
宝刹千寻出天半,
灵山三面落樽前。
梅花摘得宁烦驿,
桃叶呼来不用船。
南楚何须说穷巷,
且陪铃合听昆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游玩的向往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作者感叹,谁能继承竹林隐士的雅致?在高岘之巅,心境自是遥远。那座宝刹高耸入云,灵山的景色在酒樽前尽收眼底。梅花可以随手摘取,无需在驿站劳顿,桃叶轻舟随风而来,根本不需要船只。南楚地区何必再提那些狭小的巷子,且在此地欢聚,听那昆弦的悠扬声响吧。
注释:
- 胜游:美好的游玩。
- 竹林贤:指竹林中的隐士,典出竹林七贤,象征高洁的情操。
- 岘首:指岘山的山顶。
- 宝刹:高大的寺庙。
- 千寻:形容非常高。
- 灵山:神秘的高山,常用以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
- 梅花:象征高洁,清雅的情趣。
- 桃叶:象征春天的气息,轻盈的舟船。
- 南楚:指楚地,南方的一个地区。
典故解析:
-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隐士,代表了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崇尚。
- 昆弦:指昆曲,古代的一种音乐,代表着高雅的艺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晁补之(1055年-1110年),字用之,号止庵,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作品多以风雅见称。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次宴会,借宴会之情景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丽景与高雅情趣,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开篇以“胜游谁继竹林贤”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隐逸之风的境界,接着“岘首高情自邈然”,表达了在高处俯瞰的深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境界的追求与思考。
“宝刹千寻出天半”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借助于高耸的宝刹,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崇高感,而“灵山三面落樽前”则在此基础上引入宴饮的场景,形成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梅花和桃叶的意象,分别象征着清雅的心志与春日的生机,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
最后两句“南楚何须说穷巷,且陪铃合听昆弦”,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与放松的态度,诗人不再拘泥于世俗生活的琐事,而是选择在此美景中与友人共聚,倾听昆曲,尽享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高雅生活的向往,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胜游谁继竹林贤:美好的游乐,谁能继承竹林隐士的风雅?
- 岘首高情自邈然:在岘山之顶,心境自是遥远无比。
- 宝刹千寻出天半:高耸的宝刹仿佛半出于天际。
- 灵山三面落樽前:灵山的美景在酒樽之前尽收眼底。
- 梅花摘得宁烦驿:梅花摘取随手而来,无需在驿站烦恼。
- 桃叶呼来不用船:桃叶轻舟随风而至,根本不需要船只。
- 南楚何须说穷巷:南方楚地何必再提那狭窄的巷子。
- 且陪铃合听昆弦:且在此聚会,倾听那昆曲的悠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结合,如“宝刹千寻”。
- 对仗:上下句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千寻出天半”,表现出景物的宏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宴会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林:象征隐逸、清高的生活态度。
- 宝刹:象征宗教的崇高与虔诚。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桃叶: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昆弦:象征高雅的艺术与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林贤”是指哪一群人?
- A. 文人雅士
- B. 竹林七贤
- C. 隐士
- D. 商贾
-
“灵山三面落樽前”意指什么?
- A. 酒樽在高山前
- B. 灵山的美景在酒樽前
- C. 三面围绕着酒樽
- D. 酒樽是灵山的象征
-
诗中提到的“梅花摘得宁烦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驿站的厌烦
- B. 对自然的享受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梅花的爱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与本诗均描绘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而晁补之则更多展现了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友人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