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偕竹士游塔影园》

时间: 2025-01-11 05:00:39

依然溪水隔林扉,舣棹来寻旧钓矶。

幽赏恰宜三月尽,清狂得似两人稀。

竹烟浮翠晴生坞,花雨吹红湿溅衣。

极阁危栏閒倚望,半天清语塔铃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依然溪水隔林扉,舣棹来寻旧钓矶。
幽赏恰宜三月尽,清狂得似两人稀。
竹烟浮翠晴生坞,花雨吹红湿溅衣。
极阁危栏闲倚望,半天清语塔铃微。

白话文翻译:

溪水依旧隔着林间的小门,我划着小船来寻找旧日的钓鱼石。
此时正是三月尽头,幽静的赏景正好,狂放的情感在此显得稀有。
竹林间的烟雾在晴天中浮动,花瓣如雨般飘落,湿润了我的衣裳。
我在高阁的栏杆上闲闲地倚靠,远望塔的影子,微微传来清脆的铃声。

注释:

  • 溪水:小河流,指景区内的水流。
  • 舣棹:停船,划船靠岸。
  • 旧钓矶:旧时钓鱼的地方。
  • 幽赏:幽静的欣赏。
  • 清狂:指清新而狂放的情感。
  • 竹烟:竹林中的烟雾,表现出竹子之间的氤氲气氛。
  • 极阁:高阁,指高高的楼台。
  • 塔铃微:塔楼上的铃声轻微而清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逸,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末,正值自然生机盎然之时,诗人借游塔影园的游览,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暮春偕竹士游塔影园》是一首描绘春末夏初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溪水、竹林、花雨等多样的自然元素,营造出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诗的开头以“溪水隔林扉”引入,展现了自然的幽静,舣船的动作则暗示着对旧时光的追忆。接着以“幽赏恰宜三月尽”表达了春末的恬静与赏心悦目,情感的抒发更是通过“清狂得似两人稀”来表现,这种清新而狂放的情感在春天的尾声显得格外珍贵。

诗中“竹烟浮翠晴生坞”描绘了竹林在阳光下的迷人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而“花雨吹红湿溅衣”则通过动态的意象,传达了春花的娇嫩与绚丽。最后两句“极阁危栏闲倚望,半天清语塔铃微”则将视角拉上高处,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塔铃的清脆声响也让人感受到宁静的氛围。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既有对春日美好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洒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依然溪水隔林扉:溪水依旧流淌,隔着树林的小门,暗示了自然的恒久。
  2. 舣棹来寻旧钓矶:划船靠岸,寻找曾经钓鱼的地方,体现对过去的怀念。
  3. 幽赏恰宜三月尽:此时正适合静静欣赏,三月即将结束,春天的美好即将逝去。
  4. 清狂得似两人稀:清新狂放的感觉,像是稀少的人,反映出此情此景的独特与珍贵。
  5. 竹烟浮翠晴生坞:竹林的烟雾在阳光下浮动,生动地描绘出春日的美景。
  6. 花雨吹红湿溅衣:花瓣如雨飘落,湿润了衣裳,传达出春天的活力。
  7. 极阁危栏闲倚望:在高阁的栏杆上悠闲地倚靠,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态度。
  8. 半天清语塔铃微:远望塔影,微微传来的铃声,给人以宁静与安详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花雨、塔铃具有人的情感特征,使得景物更具亲和力。
  • 对仗:诗句中“极阁危栏”与“半天清语”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末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清新自然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溪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恒久。
  2. 竹烟:代表着宁静、清新之感,体现自然的幽雅。
  3. 花雨:象征着春天的繁华与生命的绽放。
  4. 塔铃:象征着宁静与心灵的安宁,传达了对内心平和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此诗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竹烟浮翠晴生坞”,这里的“竹烟”指的是____

  3. 判断题:诗人通过“舣棹来寻旧钓矶”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对/错)

答案:

  1. c) 春天
  2. 竹林中的烟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时光的珍惜,不过更侧重于豪放与饮酒作乐的情感;而金逸则更倾向于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与内心的宁静。
  • 杜甫《春望》:描写春天的景色,但杜甫的诗多了几分忧愁与历史的重压,而金逸则更显轻松自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金逸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